笃行不怠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乌当区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实现生活美、生产活

发布时间:2023-03-01 09:57   来源:乌当频道  

  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6755亩,完成粮食种植面积7.72万亩、产量2.31万吨,打造“五零吾当”生态大米品牌,农产品加工转换率突破60%……2022年,乌当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振兴”,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为乌当区走好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现代化新路明确了新路径。

  新征程上,乌当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以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主战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让美丽乌当生活更美、活力新城生产活力更足。

百宜镇红旗村大力推进农村”治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夯实产业根基

  2月24日,走进乌当区羊昌镇甲岗村,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现代化大棚格外显眼。大棚内,一簇簇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的“小伞”,即将迎来丰收……

  “光是在家门口务工,我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甲岗村新店子组村民黎继英正在大棚内忙碌着,为羊肚菌的大面积上市做着准备工作。2019年,黎继英将家里的6亩地流转到种植基地,自己在家门口成为了“上班族”。

  “今年羊肚菌的种植面积有100余亩,目前长势正佳,预计3月中旬全面上市,为我们村的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甲岗村党支部书记周敬说。

  过去,甲岗村耕地分布比较分散,大部分村民只能种苞谷和蔬菜,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收入只能靠外出打工补贴。现在,碎片化的田地变成了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起了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也越来越多。

  2019年,乌当区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项目,该项目沿贵开公路两侧部署,成带状分布,整合资源推进土地碎片化治理,优化布局发挥产业示范效应,涉及甲岗村汪大土、黑石头、新店子、汪塘村民组,项目整治区域面积1030亩,建成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用于种植高端蔬菜。

  如今,不仅仅是羊肚菌种植,甲岗村特色产业正呈“多点开花”: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100余亩、草莓种植基地30余亩、苹果种植20余亩、猕猴桃种植20余亩……从“一村一品”到“一村多品”,甲岗村这个曾经落后的小山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正劲,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高效农业活力激发,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土地活了,产业强了,乡村振兴动力更足……这样的例子在乌当区不胜枚举。

  2023年,乌当区将加快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发挥火石坡特色食品产业园集聚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确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以上。

  同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完成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领导干部包保责任田制度,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持续打造“五零吾当”生态大米品牌,确保粮食产量2.3万吨以上。立足都市近郊区位优势,发挥新场——羊昌——百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果蔬药花茶和生态畜牧业“5+1”产业,实施3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打造2个“最美果园”。

羊昌镇甲岗村蔬菜大棚管护人员在查看羊肚菌长势。

  建设文明美丽乡村

  优化人居环境

  干净笔直的水泥路面,路旁点缀着花草树木,一栋栋白墙黑瓦的房子错落有致,精致美丽的农家庭院,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广场休闲健身,尽享美好乡村生活……早春时节,走进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环境整洁、舒适宜居。

  农村“五治”开展以来,红旗村结合百宜镇主打的红色文化品牌,在房屋外立面改造中突出红色文化,统一风格,统一色调,打造独具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修建了覆盖全村的污水收集管网,每家每户都安上了污水管道;办理婚丧事宜有了统一服务场所,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近年来,乌当区践行为民宗旨、厚植民生情怀,紧盯目标,精心谋划,全面部署,精准发力,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深入开展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打造了一批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显著加强的美丽宜居乡村,把民生实事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狠抓农村“五治”,整治农房风貌1050户,完成40宗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试点任务;新改建农村户厕7130户;阿栗、高穴片区及上坝村供水工程全面建成,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9套,覆盖2327户6013人;新建镇村级垃圾收集站点65个,农村垃圾外运减量50%;全面建立执行“两书一约一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图景不可缺少的底色。2023年,乌当区将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文特色,持续推进农村“五治”,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运维长效机制,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步伐——

  严格执行村庄规划,完成600户宜居农房改造、50宗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建设,农房确权登记入库3000宗以上;新建和改造户厕236户;持续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外运减量80%;实施3个行政村污水治理、2个供水保障工程、2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农家书屋8个,大力巩固提升治风成效。

  随着农村“五治”的深入推进,一件件顺民意的实事办好办实,全区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好,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活力乌当这片热土处处升腾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绘就幸福底色

  二月好时节,春耕正当时。新场镇王坝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眼下进入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时候。一边是喜悦的丰收之情,村民忙着采收芹菜、香菜、蒜苗等蔬菜,一派丰收景象;另一边是充满希望的春耕景象,村民抢抓春时辛勤耕耘,松土播种,种下新的致富希望。

  在村民周大岗的蔬菜地里,一垄垄大蒜、香菜郁郁葱葱,周大岗和家人正在采收蔬菜。“现在,我们家的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多亩,自己家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蔬菜,还流转了周边村民的土地,蔬菜不愁销,收入越来越高。”周大岗说。

  2019年9月,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乌当园区)开建,采取“贵阳市农投集团+乌当区五彩农投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经营发展模式,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收益分红、基地务工收入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层次、紧密型、共享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村民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为保障基地覆盖的农户受益,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红、务工等形式,让基地和村民紧紧捆绑在一起,推动农村经济焕发活力。去年,全村参与务工的村民达4000多人次,发放劳务费27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王坝村的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坚实有力。”王坝村党支部书记罗启文说。

  如今的王坝村,产业“活起来”,百姓“富起来”。蔬菜产业的兴旺,撑起了王坝村的产业之路,铺就了全村村民的致富之路,奏响了“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新场镇是乌当区的农业重镇,蔬菜种植占全镇农业产业的大半以上。近年来,新场镇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蔬菜产业由小菜园到大基地、从“菜篮子”到大市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2023年,乌当区将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工程,打造农业特色专业乡镇7个,创建特色产业示范村34个,培育产值500万元以上特色农业品牌13个。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种养大户150户、家庭农场20个、专业合作社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持续巩固“3+1”保障和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提高涉农项目以工代赈比例,力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阔步走在乌当区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波澜壮阔中展开。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荣 文/图

  编辑:李华莹

  统筹:胡家欢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