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争先行致远 扬帆起航再出发——乌当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2023-02-22 10:02   来源:乌当频道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徐徐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重彩书写。

  2023年,乌当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盯高质量建设“五美五活”的“美丽乌当·活力新城”美好愿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谱写新征程“强省会”新篇章作出乌当新贡献。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工作中力争更好成绩;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7%;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左右……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乌当区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奋力谱写“美丽乌当·活力新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俯瞰乌当区。 (资料图片)

  A聚焦投资消费 坚定不移扩大内需

  消费,一头关联着经济增长,另一头关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乌当区将坚持政府和市场双向发力,全力稳投资、促消费,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突出项目建设扩投资。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等政策大力争资争项,安排200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各单位聚焦“四化”产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谋划包装和储备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全力推动贵阳东风冷链物流园等24个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贵阳东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达到130个,完成投资185亿元,工业投资达50亿元以上。

  突出商贸消费挖潜能。抢抓“多彩贵州·助商惠民”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契机,支持区内商圈经营主体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加大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扶持力度,确保培育上规商贸业企业10家以上。大力引进健康医药物流企业,努力打造全省最大医药物流聚集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改造提升新光里文创产业园、北衙路美食街等3个“夜间经济”精品街区。

  B聚焦“一主一特” 坚定不移大抓工业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2023年,乌当区将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工程”,优质资源要素更多向工业倾斜,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

  乘势发展重点产业。抢抓全市医药产业布局乌当区的政策机遇,推动“两药一械”优质企业贵州总部向乌当集聚;加快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健康医药产业产值65亿元以上。狠抓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确保新天电子元器件产业园交付使用,大力引进半导体分立器和功能件、移动电源等企业,力争完成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90亿元以上。狠抓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快火石坡特色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支持高新惠诚、黔五福等企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力争完成特色食品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继续设立800万元上规入统专项奖补资金,重点培育龙头、骨干、上市、专精特新“四类企业”。聚焦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技改升级、开拓市场、提升产量,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聚焦骨干企业,继续实施“规上企业倍增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确保总量突破100家。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0家。

  全力抓好要素保障。加快云锦、洛湾等8个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确保存量标准厂房招商入驻率达90%以上,新建成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引进产业人才,力争“一主一特”产业人才突破2万人。启动火石坡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云锦工业污水处理厂、马百路一标、洛湾排洪大沟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

  C聚焦乡村振兴 坚定不移强农固本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23年,乌当区将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强化新农村建设,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完成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持续打造“五零吾当”生态大米品牌,确保粮食产量2.3万吨以上。立足都市近郊区位优势,发挥新场——羊昌——百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果蔬药花茶和生态畜牧业“5+1”产业,实施3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打造2个“最美果园”。发挥火石坡特色食品产业园集聚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确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以上。

  加快建设文明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五治”,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运维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村庄规划,完成600户宜居农房改造、50宗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建设,农房确权登记入库3000宗以上。新建和改造户厕236户。持续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外运减量80%。实施3个行政村污水治理、2个供水保障工程、2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农家书屋8个,大力巩固提升治风成效。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工程,打造农业特色专业乡镇7个,创建特色产业示范村34个,培育产值500万元以上特色农业品牌13个。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种养大户150户、家庭农场20个、专业合作社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

  D聚焦全域旅游 坚定不移打造旅游强区

  全域兴旅,一处山水一处美。2023年,乌当区将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要素”,全面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再现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盛况。

  深挖旅游资源潜力。围绕“一心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旅游业态升级行动,擦亮“泉城五韵”品牌。持续抓好相思河、香纸沟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童梦溪田、和行天下房车露营等精致户外营地,培育民宿30家,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0条,有效盘活瑰御温泉度假酒店、百宜罗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等3个项目。

  精准开拓客源市场。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产业特点,加强与优质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合作,积极谋划避暑季、温泉季等宣传推介活动,持续引入客流特别是省外游客,确保游客人均消费增长11%,过夜游客接待量增长15%。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聚焦游客集散中心、景区餐馆、停车场、卫生间等重点场所,深入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广实施旅游餐饮标准和服务规范,用好“一码游贵州”平台,加强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和旅游设施管理,坚决防范旅游安全事故,优化游客游玩体验,确保游客满意度指数达95%以上。

  E聚焦基础短板 坚定不移提升城镇品质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23年,乌当区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全力聚人气、兴城镇、提品质。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主动融入“一核三中心多组团”布局,按照“中优、南融、东进、北拓”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前谋划、争取落地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强化乌当与老城核心、观白中心以及双龙的交通互联互通、经济互补互进,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聚焦服务轨道交通3号线、北京东路延伸段、新东二环沿线开发,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与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融合,加快构建“一轴双核多组团”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加快补齐基础配套短板。全力推进奶牛场片区二号道路等项目建设,确保新东二环全面建成通车,保障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投入运营,着力打通狮岩路等城市“断头路”。扎实推进高新、东风、后所3个“15分钟生活圈”建设,新增停车位1216个,新建1个农贸市场,新增1个惠民生鲜超市。加快区医院、狮岩路、花都路和稻香村等地块城市更新进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134户、棚户区改造287户,改造各类地下管网12公里,圆满完成“一圈两场三改”三年攻坚。持续巩固城市垃圾分类“百日攻坚”行动成果,全力打造清新、整洁、靓丽的城市环境。

  大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用好购房契税返消费券、职工团购商品房等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推动全区房地产消费市场回暖。聚焦满足群众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积极引进央企国企摘地,加快开发新天城区、东风片区成熟地块,推动商品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用好房票安置措施,加快北衙尚城、鸿景花园等安置房建设并投入使用,降低超期过渡费支出。

  F聚焦生态优势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2023年,乌当区将持续巩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抓好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开展松溪河、车田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PM2.5、臭氧等污染管控,加快建设乡村一体化污水治理、分散式污水处理等工程,加强农村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全力打造绿色生活。坚持绿色居住品质化、交通出行低碳化、绿色建筑产业化、绿色回收规范化,推进无废示范区建设。稳步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和绿色低碳建材,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40%以上,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力争达75%以上。强化绿色价值观教育,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保公共机构人均能耗率下降1%。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统筹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施绿色工业提质、山地绿色农业增效、现代服务业创新、数字经济牵引、能源结构优化“五大”工程,构建乌当“1+2+5”绿色生产体系,发展壮大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产业。大力发展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力争利用林地面积突破22万亩,产值突破18亿元,确保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以上。

  G聚焦发展需求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3年,乌当区将大力拓展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激发更大活力动力。

  着力深化重点改革。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500户,“四上”企业50户。深化人才领域改革,抓好“优才卡”、户籍、住房、津补贴和公共服务五项重点,力争引进各类人才6500人。加大科创扶持,力争研发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2.5%,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80%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环境十条”,全力打造营商环境“贵人服务”品牌。充分发挥“贵商易”平台作用,优化完善企业“六找”功能,为企业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认真落实减税降费等各类政策,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

  全面提升招商质效。用好“两图两库两池”报告,依托贵州乌当经开区、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紧盯央企、500强、独角兽、专精特新等优强企业,积极参与进博会、数博会等重大活动,深入开展央企招商、产业链招商、厂房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着力提升招商精准度和成功率,力争全年引进优强企业25家以上,新增产业到位资金88亿元以上,工业到位资金占比55%以上。

  H聚焦群众三感 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2023年,乌当区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红利充分转化为人民福利。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居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拓展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平台、落实就业政策、提高就业实效,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行动,确保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稳定在70%以上。深入实施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四项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以内。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和县域高中振兴行动,深化乌当中学与贵阳一中联盟办学,集中优质资源打造1-2所全市一流名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确保乌当五中、乌当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470个。完成6所农村和普惠性幼儿园达标改造,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公办率达65%。

  加快健康乌当建设。落实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要求,统筹分级分层医疗服务资源,全力“保健康、防重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持续抓好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完成区医院整体搬迁,争取获批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确保新光路、龙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全区新增床位258张。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抓好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夯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能力。新增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30张,大力扶持普惠性托育机构,全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深化殡葬制度改革,新建农村公益性公墓2个。

  I聚焦平安稳定 坚定不移防范化解风险

  平安,民生所盼、发展之基。今年,乌当区将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守安全底线,全力推进平安乌当建设。

  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底线。抓牢抓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建设,优化12345热线问题诉求处置机制,深入细致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性研究解决“两拖欠”、超期过渡费等问题,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决做到“六个零发生”,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高位运行。

  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扎实做好国务院安委会督导帮扶组和省、市检查组反馈问题“回头看”,常态化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从严从实抓好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危化品、地质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荣

  编辑:李华莹

  统筹:胡家欢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