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023市两会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3-02-11 09:33   来源:贵阳网·甲秀新闻  

全力稳就业促增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教育卫生双提升;全力织牢社会保障网,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全覆盖;全力抓好风险防范,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过去的一年里,贵阳贵安坚定不移强民生,以富民、惠民、安民、便民为重点,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市民漫步在升级改造后的花溪十字街。

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民生福祉,用心用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城市“一圈两城三改”和农村“五治”。

对此,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贵阳贵安如何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程华:

兜住兜牢 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我倍感振奋。”市人大代表、开阳县民政局局长程华说,针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报告明确2023年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内低保标准统一。“这体现了贵阳市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我干劲十足!”程华说。

他表示,开阳县民政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全力抓好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和主动发现机制。同时,认真落实“政策找人”,加强主动发现力度,畅通社会救助渠道,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确保发现、救助及时到位,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把好政策落实好,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强省会”行动。

市人大代表赵立新: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做好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市人大代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党委书记赵立新说。

围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赵立新建议:一是用好在线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多渠道就医,支持互联网医院平台发展,提升村医诊所、卫生室的业务能力。二是进一步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将一些治疗费用较高、患病人口较多的病种纳入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病种范围。三是重视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建设,创新健康管理医学的学科交叉,允许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用于本人健康体检费用的支付。四是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作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健全重大疫情医疗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地免除医保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的后顾之忧。

市人大代表杜鹃:

重师强师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教育战线的基层代表,我认为要做好教育,最重要的是重师强师,只有教师强起来,教育才能强起来。”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贵阳共建学校校长杜鹃说。

“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这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杜鹃说,目前,教育部门对于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视,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仍存在教师非教学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杜鹃建议,明确减负清单,减少非教学事务性的活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拓宽教师职称评审评定的通道;要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共建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到贵阳贵安,辐射更多学校,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更前沿、更优质的教育。

市政协委员童祖强:

做好交通顶层设计 让市民出行更便利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贵阳市交委将继续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等项目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市政协委员、市交委主任童祖强说。

童祖强介绍,在新的一年里,贵阳市交委将继续做好交通顶层设计,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S1线、有轨电车T2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打通15条“断头路”;新增公共停车位不少于2万个;继续做好新国发2号文有关工作,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申报等工作;加快推进县乡公路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智慧公交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同时,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推动农村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多点合一”,继续推进息烽县“交邮融合+”示范创建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拓展交邮融合范围,在条件成熟的1至2个区(市、县)推广开展交邮融合。

市政协委员包斌:

解决小区配建学校“悬空”问题 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免试入学

“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免试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让每个小区都按照标准配建教育设施,是落实市委决策,让‘幸福在老百姓家门口升级’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委员、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包斌说,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导推动房开项目建设了357个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累计提供幼、小、初各学段学位23万余个,有效满足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然而,仍存在部分小区配建学校没有按时建设投用,居民入住后适龄儿童无法就近入读,小区配建学校成了“悬空”学校等问题。

包斌建议,要强化规划刚性执行,在前期项目规划时严格落实教育设施配建要求,强化统筹化解问题,建立调度机制,加强市区两级教育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沟通对接,把完成教育设施配套纳入“保交楼、稳民生”专项调度,同时,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切实保障配建教育设施建成交付、足额到位。

市政协委员谢娟娟:

支持“后备厢经济”健康发展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目前,‘后备厢经济’正在我市迅速发展,与传统的地摊经济相比,‘后备厢经济’具有形式灵活、机动性强、门槛不高、经营成本低等特点,能为更多人提供创业增收的机会。”市政协委员、贵阳市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娟娟说。

“‘后备厢经济’作为一种新事物,尚处于发展阶段,应加强政策保障,出台针对‘后备厢经济’等新业态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引导,促进‘后备厢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谢娟娟说,建议为创业者们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促进灵活就业,扶持创新形式发展,明确相应的证件办理,加强食品卫生二维码追溯,引导后备厢经营者规范经营。同时,从助企纾困的角度,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可以提供稳定的场地,明确社区专人负责,通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打造“便民不扰民”的“后备厢集市”。

亮点点击

惠民生鲜超市“保价”护航“菜篮子”

“1元销售专区内有莲花白、大白菜、白萝卜……”2月7日,记者走进贵阳农投集团旗下惠民生鲜超市甘荫塘店,超市门口的便民指示牌十分醒目,来此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

“我家就住在附近的四喜巷子,离超市非常近,这里的蔬菜不仅新鲜,价格也很实惠,我每天都会来这里买菜买肉。”市民陈晓萍说,该超市蔬菜、肉类、粮油等食材品类丰富,还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极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

“超市内每天有40种惠民蔬菜,均来自贵阳市内及周边区域,由公司以高于种植户成本价的价格直接收购,保证农民收益。同时,蔬菜以低于每天市场价20%至30%的价格出售,惠及市民。”惠民生鲜超市甘荫塘店店长冯思强介绍,该超市每天的蔬菜进货量达3吨以上,蔬菜库存量约1.5吨,蔬菜销售额8000元左右,惠民蔬菜平均每天可让利于民2000余元。

该超市于2019年8月开业,经营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平均每日客流量约2000人次。“超市位于南明区花溪大道中段,属于人口密集区,超市设立在此可满足周边1.5公里范围内群众的需求。”冯思强说。

该超市是贵阳市“菜篮子”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贵阳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采取“三联三创”(政企联手创新建设机制、产销联结创新运行机制、多方联动创新监管机制),由贵阳农投集团以“微利惠民”模式,在全市范围内累计建成了154个惠民生鲜超市。

如今,贵阳市惠民生鲜超市已基本实现城市居民“15分钟便民消费服务圈”全覆盖,市内每个社区内部或门口都设有惠民生鲜超市,每个超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贵阳市惠民生鲜超市还制定了《贵阳市惠民生鲜超市巩固提升工作方案》,明确2022年至2024年全市(含贵安新区)新增网点50个以上,到2024年底,超市总数达到200个以上,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实惠、充足、便利的生鲜购买渠道。

文化惠民工程为百姓生活添彩

春节假期,贵阳黔灵山公园举办的“爽爽贵阳”首届春节大型市集庙会游人如织,甲秀楼景区“我们的节日·元宵”灯谜展猜活动热闹非凡,贵阳孔学堂举办的“芳随意远 遇兔呈祥——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人头攒动……贵阳市聚焦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贵阳市文联制定了《贵阳市文联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工作方案》《贵阳市文联“文艺轻骑兵”进社区工作方案》等,细化文化惠民活动重点任务、具体举措。2022年,组织文艺工作者到清镇市芦荻哨村、贵安新区王家院村、云岩区环西小学、息烽县猫洞村等地,开展“我们的节日”“送欢乐下基层”“戏剧进乡村”“童眼看世界”“影视进校园”“温暖全家福”等系列文艺惠民品牌活动60余场(次)。

文艺作品方面,1月5日,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在筑落幕,由贵州京剧院创作的《锦绣女儿》和电影《布依女人》获得了第十六届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贵州京剧院把剧目创作作为剧院发展的根本,立足“经典与时代共鸣”,平均每两年出一部精品大戏,创排的《鱼玄机》《魔侠吉诃德》《黔人李端棻》等剧目及京剧电影《布依女人》《新铁弓缘》深受观众喜爱,为筑城市民贡献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2022年,贵阳孔学堂将传统文化融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采用线上音频、视频、直播和线下讲座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通过孔学堂官微和官网、腾讯会议、喜马拉雅等平台,推出传统文化公益讲座107场,其中线上音视频42场、线下讲座29场、直播讲座36场,线上线下受众达100万余人(次),让市民随时随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