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多管齐下促发展 赶超跨越走新路 | 2023市两会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3-02-09 10:27   来源:贵阳网·甲秀新闻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去年,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清镇市坚决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头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建设“一百两千三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提升、改革创新、营商环境、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今年,是推进“强省会”行动的关键之年,也是清镇市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跨越的攻坚之年。清镇市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落实“四主四市”工作思路,狠抓“八个强”重点任务,加快建设“一百两千三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在“强省会”行动中展现新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清镇建设。

A 做好“七个坚持”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红枫湖畔生态茶园一片绿色。

清镇市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委、贵阳市委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清镇实际创造性抓好落实,注重把握好“七个坚持”,做好今年经济工作。

坚持量质齐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全过程聚焦高质量、全要素服务高质量,突出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千方百计稳住该稳的,全力以赴进取,奋力赶超进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彰显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培育赶超动能,奋勇争先进位,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铝及铝加工产业,构建和提升“公铁联运”“互联网+高效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吸引更多的职教人才乐居清镇,更好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抓住增绿、节能、降碳、环保“四个关键”,执行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清镇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努力将清镇打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

坚持创新驱动。抓牢“贵清中心”机遇,紧盯产业、科技、教育、人才“四个重点”,聚焦产业、专业、创业、就业“四业”,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强工业、强城镇、强农业、强旅游,加快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真正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清镇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持改革开放。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紧紧围绕盘活闲置资源资产、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着力破解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努力改出新活力、改出竞争力。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开放前沿,加快推进湖雍铁路外迁工程、清镇陆海国际物流港、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成投运,强化与双龙——改貌综合物流枢纽区、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联动,提升开放水平。

坚持民生为本。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城市“一圈两场三改”推进好、农村“五治”实施好、为民办“十件实事”兑现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拿出硬招实招,落细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B 持续扩大内需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联塑科技发展(贵阳)有限公司的全自动配件生产车间。

着力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清镇市将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拿出硬招实招,落细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瞄准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投资、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领域,加大向上对接力度,努力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落地清镇。紧紧围绕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重点领域谋划储备和推动一批项目,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围绕“1+2”产业上下游谋划一批成熟度高的“精包装”项目,对接优强企业加大民间投资,推动形成更多项目落地,确保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20%左右。对已经谋划储备的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入库一批、投用一批”良性循环。

推动消费恢复。加快推进徐工产业园、云宇建材市场、纺织品交易中心等批发市场建设,推动星艺佳家装市场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快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专业销售市场,确保吉利新能源汽车销售全国总部项目建成运营,持续优化提升汽车销售市场和二手车销售市场。建立完善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商业体系,大力开展“多彩贵州扶商助旅促消费”大行动,策划开展温泉+特色餐饮、湖城优选·时光集市农特产品展销等一批文商旅消费活动,充分发挥吾悦广场、杉杉奥特莱斯等商业综合体辐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乡村消费潜力,全面促进商贸消费市场复苏,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0亿元以上。

突出旅游带动。围绕“六爽”和旅游资源特色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推动“旅游+”,招引落地旅游及相关产业项目10个以上,加快推动恐龙小镇建成投运,积极引入优质第三方运营团队联合开发寻味贵州,大力推动时光贵州、四季贵州、乡愁贵州提升效益,精心串联全市旅游景点,深化休闲康养、山地运动、峡谷探险、乡村体验等精品旅游路线,围绕时光贵州、中环国际美食城铸造“清镇味道”美食品牌,打造文商旅融合“夜间经济”精品街区1个以上,大力实施民宿“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黔锋行动”重拳整治文旅市场,提升游客满意度,力争过夜游客突破130万人,人均消费突破1115元。

提升城镇品质。聚焦百万人口城市规模,紧扣老城区提质改造和新城区提升功能配套“双重需求”,高标准推进“贵清中心”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乌长高速、席关水厂管网延伸工程等市政设施建设,打造完成4个15分钟生活圈,新建2个惠民生鲜超市,完成改造棚户区3180户、老旧小区2340户、背街小巷80条。

C 推动工业倍增 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 

▲年产30万吨再生铝项目一期现场。 

工业兴则省会兴。清镇市将紧扣以铝及铝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强化以企促产、以产立园、以园兴工,坚定不移走好工业强市之路。

强化企业培育。全力推动南通龙硕三期、汽车精密结构件、1100吨钽铌金属新材料高端制造及稀美中国总部等22个已签约项目加快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产。牢牢抓住沪昆国高、乌长高速等省及贵阳市重大项目过境建设和房地产业回暖的双重机遇,全面激活建材市场。建好企业培育库,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落实规上企业包保联系制度,持续加大稳产达产、扩产增效扶持力度,帮助支持企业科技赋能、绿色改造、智能升级、发展壮大,全力支持中铝、广铝、华仁、华锦等龙头企业足额释放产能、做大做强,支持贵州南凡半导体、贵州中芯微科技等成长型企业扩产增能。新增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50亿元。

狠抓要素保障。重点解决好资金、土地和保供问题。资金方面,探索建立供应链金融、产业配套投资损失补偿机制,集聚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基金池2亿元,深入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助企融资。土地方面,突出以房招商、以地招商,有序储备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开工建设站街新型建材产业园青山地块及林歹地块11个总面积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保供方面,认真落实《贵州省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规范矿业开发秩序及商砼、来料加工市场,全力做好矿产品等原材料保供。大力实施“资源换产品、产品换产能”,做实做优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精心打造园区。健全优化清镇经开区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及作用,大力支持贵阳市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贵阳市赤泥综合利用研究院开展课题研究、转化科研成果,推动赤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持续对园区放权,进一步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着力完善园区道路、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公租房等基础配套,大力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坚持对标开发区亩均总产值、亩均投资、亩均税收最优标准,积极践行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D 强化“三农”工作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清镇市将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大常态化监测帮扶力度,全面巩固“3+1”保障,持续开展枫渔小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及时消除返贫风险。着力优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运营,强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帮扶协作机制,加大力度实施以工代赈,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全面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惠农补贴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做优现代农业产业。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推进粮油高产示范建设和粮油储备,高质量推动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1万亩以上。聚焦生态家禽主导产业、蔬菜种植辅导产业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耕地、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四块地”改革,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五个一”工程,全力推动实施中寨种猪场配套选育场、王庄30万羽标准化蛋鸡养殖场等4个大型畜牧项目建设,家禽出栏1800万羽,全力推动生猪养殖屠宰冷链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65%以上。深入实施绿色食品“增品种、树品牌”工程,培育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40家、认定种养大户530户。

深入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15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五治”,全面完善农房建设规划、制度、监督体系,分类统一农村建房风貌,探索推进“集中建”试点1个。持续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面整治31个村生活污水、10处黑臭水体。提升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收集点80个,实现农村垃圾外运减量80%,建设治垃圾示范村23个,有力推动农村湿垃圾就地消化。持续巩固农村改厕成果,新建农村公厕5个,让农村真正实现“内外兼修”。

记者 许发顺 文/图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