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科技局:强化科技支撑 构建创新生态 | 2023市两会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3-02-09 10:27   来源:贵阳网·甲秀新闻  

▲2022年7月5日,贵阳贵安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贵阳市科技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强省会”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主体培育有成效。贵阳贵安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高企总量突破了1300家,同比净增74家。通过高企认定数494家,为近五年最高,通过率达52.8%,同比提升10.1个百分点,高企量和质实现了稳步提升。

科研实力有增强。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创新要素整合功能,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贵阳,在绿色农药领域成功培育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市已累计建成国家级(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个,全省创新资源集聚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科技攻关有突破。聚焦种苗业、磷铝工业、软件业、旅游业等重点开展科技攻关,一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相关单位运用赤泥悬浮碳化技术,使赤泥从Ⅱ类固废转为Ⅰ类固废,打通了赤泥用于矿山充填和道路修筑的瓶颈,极大扩宽了赤泥在建材及土壤化领域的无害化、规模化利用。时代沃顿在膜用新材料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等等。

成果转化有提升。加快推动贵阳申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工作。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2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37.16%,同比增长11.87%。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GDP比重达2.95%,全省排名第一。科技创新省会首位度进一步彰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抓创新型城市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新格局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相继出台《贵阳贵安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贵阳贵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贵阳贵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单位管理办法》《贵阳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度“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初步构建覆盖各类创新主体、涉及科技创新核心环节的创新政策体系。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合作,对标对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五大指标,系统分析和测算了贵阳市的弱项指标、核心指标,提出各项指标年度目标值,对照差距制定措施,找准了发力点和突破口。

抓创新型产业

注入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组织实施28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引导社会投入1890.5万元;首次启动选派了34名市级科技特派员,连同2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分赴我市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覆盖了贵阳市全部涉农乡镇;聚焦磷、铝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磷石膏用于抹灰砂浆研制”“铝基碳化硅微细铣削”等攻关项目,引导社会投入1339万元。

2022年,贵州省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成立,标志着贵阳首家贵州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诞生,也标志着筹建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支持贵州大学实施“FAST馈源接收拆装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安全防护”等科技项目攻关。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依托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突破区块链数据安全、数据交易流通等关键技术,服务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大数据科技成果转化。

抓创新型企业

壮大创新主体发展新引擎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出台《贵阳贵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分梯队建立高企培育库;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户,累计达到33户;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8户,累计达到134户;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2户,累计达到113户。对2021年366家高企兑现市级后补助2372.5万元。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对2020年115家、2021年80家高企给予省级后补助3450万元、2400万元(预计)。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第一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鉴定,通过技术鉴定企业291家、项目1514项,预计可为企业减免所得税约3.4亿元;遴选出10家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潜力的领头科技型企业,推荐至省科技厅入库独角兽培育企业;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8月26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全市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16家。

抓科技平台

开创科技交流合作新局面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与中国科学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市政府于2022年11月30日与中科院昆明分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谋划启动实施“贵阳及其周边锂、锗等关键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等10个战略研究和科研项目;与贵州科学院深入开展合作,市政府于2022年5月25日与贵州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方式,推进第一批12个重点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共同挂牌成立“贵阳贵安·贵州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促进贵州科学院科技成果在贵阳贵安落地转化,培育孵化优质科技企业。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建好市区创新平台,摸清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四城”功能定位,聚焦“谁来联、联什么、怎么联、联得怎么样”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以产业、人才、教育、科技联动及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大环节为主线,牵头草拟《贵阳贵安“四城”联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推动建立“四城”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四城”“四业”年度目标及联动工作任务,加快“四城”联动发展,进一步发挥“四城”科技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全力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建立平台成果转化机制,在省科技厅支持下,初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领军企业科技成果库,汇集共享科技成果21991项,成果方主要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依托“筑创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平台,搭建成果转移转化桥梁,畅通融资渠道,以“线上+线下”组合的形式,开展9场“筑创荟”科技创新创业实战路演及成果对接活动,共有23个项目获得投资意向,促成15家企业与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举办4期“筑创荟”科技创新创业辅导培训班;举办1场“筑创荟·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举办6场“筑创荟”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

抓科技投入

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新活力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贵阳贵安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度贵阳贵安获科技部批准立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31个,共获得4698万元资金支持,将撬动社会研发投入13226万元。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作用,累计完成投资总金额534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6664万元、落地贵阳金额5940万元。

抓科技人才

打造聚智赋能双创新高地

2022年,贵阳市科技局大力实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全力汇聚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其中,R&D人员达3.5万人,同比增长7.6%,增长人数占全省的43%;新建水电九局与马克俭院士合作院士工作站;推动鹏城实验室研究团队与贵安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举办贵阳市技术经纪人培训班,组织85名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人员参加培训,提高技术转移人才专业水平;在“人才月”首次举办“筑创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28个地区的1637个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参赛,通过“以赛代评”给予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目前已有30个参赛项目注册落地,1个项目公司获得社会资本直接支持,3个项目公司与我市投融资机构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举办大学生科技创业常态化辅导服务,累计服务6900余人,建立省内大学生科技创业意向库。

2023年,贵阳市科技局将坚定不移落实科技创新“3+3”部署,深入实施“创新六大工程”,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动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联动发展,努力将贵阳贵安建设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大数据、磷化工等领域创新首选试验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上的支撑引领作用,为特色科技强省建设贡献省会力量。

亮点点击

全社会研发投入

大幅攀升

近年来,贵阳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抓”的工作部署,采取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靠前服务、补短强弱、激励撬动等务实举措,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攀升。据2022年10月公布的《贵州省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贵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87.32亿元、增长17.9%;投入强度提升0.13个百分点、达到1.85%。

首位度进一步彰显。投入总量和强度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并保持较大优势。投入总量增长13.25亿元,贡献全省增长总量(18.64亿)的71%。投入总量占全省比重提升2.4个百分点、达到50.27%。投入强度增长0.13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省增长水平。

滞后指标显著拉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指标扭负为正,由负增长0.04个百分点提升到正增长0.13个百分点,从全省倒数第三上升为全省第一,总量增速从4%提升到17.9%,从全省第六上升到第三,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

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提升一位。投入总量和强度虽较成都、西安等发达城市差距较大,但在西部省会城市排位中总体处于前列。

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一方面,企业投入占比增长明显。从R&D经费投入主体来看,企业、高等院校、政府属科研机构R&D经费投入分别为65.33亿元、13.20亿元和8.79亿元,占比分别为74.8%、15.1%和10.1%。其中,企业占比较上年提升5.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活跃度再创新高。“三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从270户增长到341户、占比从18.9%提升到20.7%;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从193户增长到242户、占比从25.3%提升到27.8%。

记者 李伟/文 贵阳市科技局/图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