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改造改出乡村新貌 ——花溪区深入推进农村“治厕”工作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发布时间:2022-08-18 14:31   来源:贵阳日报  

  花溪区一处农村“五治”宣传墙绘。 通讯员 何梅 摄

  “我家旱厕经过改造后,生活环境变得干净、卫生了。”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的陈昌勇说,现在家里新建的厕所不仅有水冲式便槽,还铺上了漂亮的瓷砖。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自开展农村“五治”工作以来,黔陶乡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紧紧围绕“加强组织领导、筑牢‘治厕’保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监督指导、确保质量标准”等方面抓实抓好“治厕”工作,同时通过农村户厕全面摸排、召开“坝坝会”、入户宣传、发放农村“治厕”倡议书、张贴明白卡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不断增强群众“治厕”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直以来,农村厕所的简陋脏乱,是乡村颜值提升的一块‘绊脚石’。为了补齐人居环境整治短板,乡党委成立‘治厕’专班,各村成立‘治厕’工作组,通过进村入户,逐户调查,建立了一户一档台账,做到了厕所现状‘一表清’。”黔陶乡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乡7个村厕所改造进度已达70%,受益群众4000余人。

  黔陶乡的户厕改造,只是花溪区推进农村“治厕”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全力打好农村改厕这场硬仗,近年来,花溪区各乡(镇、街道)根据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按照改厕示范户的建设规范,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确保改造后的厕所达到“能用、管用、实用、好用、耐用”,让一个个小厕所的改造,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在花溪区青岩镇达夯村,“治厕”示范户王乃全对自家焕然一新的厕所十分满意,他说:“这次政府补贴我们修建卫生厕所,三格式化粪池、洗手池、水箱、蹲便器一样也不少,曾经臭烘烘的厕所变得干净又卫生。”

  在花溪区高坡乡高坡村,村民李有平聊起“治厕”前后的感受时说:“两块砖,一个坑,蛆蝇共生臭烘烘。这曾经是我家用旱厕时的写照。现在,修起了水冲式厕所,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为深入推进“治厕”工作,今年以来,花溪区又以改厕示范点建设为引领,强化落实包保到户责任制,不断探索、创新长效管护模式,着力构建起标准化、统一化、长效化的“治厕”模式,形成了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管、用”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建”方面,坚持问需于民,积极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摸清需求,建好征求群众意见清单,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群众意见,整合部门资源,联合住建、生态、水务等部门共同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一户一设计,引导新建户厕进院入室。今年以来,共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66352份,收集归类群众反馈意见建议72项,完成全区41926户农户户厕摸排。目前,全区厕所开工1.35万户,完工0.8万户。

  在“管”方面,建立了有摸排、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监管的长效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农户为户厕管护主体并完善农村户厕长效管护制度,强化宣传让农户知晓农村户厕的管理维护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知识,将管护效果实行红黑榜制度,确保改一户、管一户、好一户、用一户。同时,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实行部门、乡级、村级干部分别包保到户责任制,由改厕技术人员、改厕工匠和改厕监督人员这3支队伍,对户厕建设前期选址、中期建设及后期验收履行技术指导、监督督查、施工安全及隐患排查等全过程监管职责,严格把好“治厕”质量关。目前,该区已组织改厕技术人员93人、改厕工匠153人、改厕监督人员292人开展农村改厕技术专题培训及“点对点”培训40余场。

  在“用”方面,结合农村“治水”工作推进,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化粪池建设,由区生态部门负责建立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强化部门联动,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及生活污水共同治理。目前,全区粪污治理率达100%;对于居住分散且未产生污水地表径流现象的村寨,通过农户自行清理三格粪污,进行还土还田,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自行清掏粪污的农户有23137户,粪污治理率达55.2%;对居住较为分散、不具备管网铺设条件或铺设管网成本太高的村寨,采取单户或几户联合进行分散治理;对居住较为集中,具备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条件的村寨开展联户集中收集处理,采取建设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治理。目前,全区已建成集中治理设施101处,覆盖农户9728户;对居住于集镇污水处理厂附近的村寨优先纳入集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治理,出水达到集镇污水处理厂相应标准,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目前全区纳入集镇污水处理厂的有5个乡镇、25个村,覆盖农户5193户,粪污治理率达12.4%。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詹燕

  编辑:刘慕轩

  统筹:汪红霞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