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故事·心语】10年青春义务支教 志愿服务温暖童心

发布时间:2022-08-15 15:33   来源:文明贵阳  

  用爱心传承文明、用真情奉献社会、用行动实现诺言,贵阳市志愿服务征途中,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携起手来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筑城温暖篇章,于细微之处点亮道德之光,用凡人善举托起文明高度。

  文明贵阳推出系列志愿心语篇,将镜头聚焦广大用平凡言行诠释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讲述最真实的志愿心声,展示最朴实的文明风采,让文明种子广为传播、落地生根。期待您的参与!

     

  志愿者心语

  十年青春正当时,我愿支教筑梦想,以志愿服务开展教学与活动,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能量。

  ——志愿者李思缘

  ·青春送给支教梦·

  21岁至31岁,是人生中尤为青春靓丽的时光。李思缘,一名90后贵阳女孩,就在志愿服务中将自己青春最美好的十年,奉献给了心中的“支教梦”。

  时间倒转回李思缘的初中时期。那时,她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当听到老师介绍贵州乡村教育的落后情况时,李思缘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颗种子:今后想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2012年时,李思缘毕业的那一年,是她“支教梦”开始的时候。她作为优秀毕业生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身边人都以为她会选择城区的学校工作,但没有想到,她选择了支教这条道路。

  当时,李思缘来到贵阳市云岩区扶风小学,在这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开展了支教。

  “不过是想借此给自己镀金而已,坚持不了多久的。”

  刚开始支教时,身边就有不少质疑声。不过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原来扶风小学之前就不断有老师来支教,但他们都只是短暂的支教数月,然后又匆匆离去,他人免不了会对李思缘也产生质疑。

  但面对这些声音,李思缘没有动摇过,她始终坚守初心、坚持支教,为了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实现灿烂的支教梦。

  时间流逝,随着李思缘支教时间的推移,曾经的质疑随着她的执着和坚持逐渐消散。

  这十年来,课程最多的时候,李思缘同时在本地扶风小学、晨晨小学、曙光小学、下坝小学、新长征小学、建材小学六所学校支教着。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她每周都会奔波往返在学校之间。

  2022年,她支教的晨晨小学、建材小学、自强学校学生转入了红岩小学和水口寺小学等公办学校,为了保持教学的连续性,李思缘追随孩子们来到了这些学校,继续开展支教。

  “有质疑并不怕,怕的是自己被质疑声影响而放弃梦想,但我相信,我的坚持。”李思缘说。

  ·踏实教书育人之路不止·

  十年青春竭尽全力干好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李思缘很知足。

  对李思缘来说,这些学校的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教育,她能够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能量,这是她人生价值的体现。

  工作中李思缘尽心尽力,关系到孩子们的事情都事无巨细。每个假期她都会为学生解答问题;每次学生语音回课的录音她都认真纠正,并做好每个人的回课记录。

  每个学期她不仅安排好日常家访、上课等工作,对已经转学的孩子,她也坚持落实学业情况。2021年冬天,她和建材小学的老师就开车到200公里外的纳雍县姑箐村,为的是一位女孩转学后的读书情况。

  10年来,李思缘的学生中近百人入读公立初中。每年小升初考试、中高考成绩,都牵动着她的心。对于她来说,看到孩子们成绩的进步,就倍感欣慰。她说自己能做的其实很少,但只要不停止,就能看到孩子们的改变。

  ·公益活动筑梦“心房”·

  李思缘记得,刚担任支教老师时,有一次去学生家里家访。她进门以后看见家中贫寒,居住的房间里没有窗户。然而,学生看见她时,脸上却依然绽放着纯真的笑容。在了解到家境过后,李思缘感到心酸且无力,她决定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2013年左右,李思缘为孩子们发起了微公益活动——“心房计划”,其含义也是用爱心筑起温暖的房子。她开始号召身边朋友们,寻找爱心人士帮助孩子,并通过“心房计划”每月补助困难家庭的小朋友100元的爱心捐款。

  10年来,她的“心房计划”已有大约600名学生获得资助。节假日能收到“心房”礼物的小朋友已有近1500人。同时,通过“心房计划”还为多所学校建立了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

  此外,她还找到了爱心企业为学生们免费提供健康的饮用水,冬天还为孩子们募捐靴子、棉衣、手套、冬被等。

  李思缘也积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支教中。目前,她组织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心房支教团”常驻大学生志愿者达到了10余人,为孩子们带去多种多样的教学与活动。

  “十年青春正当时,我愿支教筑梦想。”李思缘说,孩子们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有诸多的艰辛与不易,而读书是创造未来的最佳途径。

  因为多年来优秀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李思缘曾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优秀志愿者优秀个人”“贵州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对李思缘来说,让孩子们接受完整、良好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支教梦是她曾经的梦,也是她一直坚持的梦。

  (南明区文明办 南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供稿)

  编辑:刘慕轩

  统筹:汪红霞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