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映黔中②丨刘雍:贵州文化成就了我

发布时间:2022-08-05 10:55   来源:甲秀新闻  

开栏语:

站在贵州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赓续黔中文脉的薪火所在。他们是拼搏进取的开拓者、是脚踏实地的践行者、是坚定不移地传承者、是坚守在贵州文化阵地上的莹莹星火,在黔中大地上汇聚成奔腾的星河,生生不息。

贵阳网特开设《星火映黔中》专栏,从个体生命叙事,寻找城市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展现黔中文化史和文化发展脉络。进一步树立起文化自觉,激发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励更多的黔中后生仰望星空,追求卓越,向往美好,协力争先。

刘雍1944年生,布依族。从事雕塑、壁画、挂毯、陶艺、漫画等创作及贵州民间美术研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出版专著《刘雍美术作品集》《刘雍漫画集》《贵州传统蜡染》《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刺绣卷》《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蜡染卷》等。多次在国内外参加个人作品、藏品展,曾赴美国、法国、日本、挪威、丹麦、瑞典、斯洛伐克等国展出。500余件作品分别被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通过漫画与艺术结缘——

刘雍于1944年7月10日诞生在内迁的湘雅医学院(今贵阳医学院的前身,位于朝阳桥的左侧)。1950年,父亲开始了对刘雍的启智教育,学习描红、作诗、对对联。但刘雍除了写过几句“甲秀楼前雁群飞,明月照我何时归”之外,在文学上并无什么突出表现。

 

1951年,刘雍进入贵阳甲秀小学读书,喜欢捉鱼、捕鸟、养蚕、找化石,更喜欢画画和用泥作玩具。二年级时画的《跳高》和《跳远》参加了“贵州省少儿美术展”,没有钱买图画纸就撕父亲收藏的线装书夹页来画,又用小刀在端砚的背面雕刻浮雕,毁了家中不少古董。

1957年,刘雍进入贵阳九中初中部。1960年,考入贵州省最好的中学——贵阳一中高中部。1962年末,刘雍一幅国际时事漫画《紧锁难开》被省美协主办的《刺藜》漫画窗首次采用。《刺藜》画窗设在大十字百货大楼正面两侧的墙上,可称为贵州漫画家的摇篮。刘雍也拿到了平生第一次的稿费:一元五角。

从那时起,又有20余幅漫画被《刺藜》陆续采用,其中《拔不掉的眼中钉》后来还入选了贵州省美术作品展。刘雍正式进入了创作的“漫画时期”。而后数年,他漫画作品伴随他的经历与成长孕育而生,为刘雍后来对艺术的思考与融汇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半个世纪的“收藏之路”——

刘雍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结缘于1973年。因工作需要,当时正在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他,和同事结伴前往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出差,征集动植物和几何纹样的刺绣、蜡染、织锦。这批民间艺术品,最终成了贵州省艺术馆的收藏品。

出差过程中,刘雍和同事凑了五元钱,买下一对精美的刺绣花带,各留一条作为纪念。此后,他又陆续少量地购藏一些民间艺术品,由于当时经济能力有限,有时只能用粮票购买民间艺术品,甚至以衣物和手表来进行“物物交换”。

这次踏访经历,为刘雍推开了新大门,他体悟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确定了自己艺术道路的走向。从此,他以收集、整理、研究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为己任,决心要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以后几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牙舟窑制作陶艺。创作出一批可以说是具有贵州民族民间特征的美术陶。从此进入“陶器时期”,也可称为“民族民间化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吸引世人眼光,国外收藏家纷至沓来,大量传世珍品流出境外。刘雍决心在创作之余,尽己之力进行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只要手中有一点钱,他就自费前往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年里用好几个月的时间从事采风、购藏和田野考察。他在不通公路的山寨之间穿行,挨家挨户询问乡亲,通过与艺术品作者或原所有者的交流沟通,认真了解每一件收藏品的制作年代、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相关传说风俗,并认真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田野考察报告。

这样的比对、思索和破解,数十年来让刘雍乐此不疲。

年轻时的刘雍在创作漫画

1973年以来,刘雍自费收集了数千件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回族、土家族民间艺术品,包括服饰、刺绣、蜡染、织锦、挑花、剪纸、面具、雕花木窗、清代册页《百苗图》等珍贵的贵州少数民族传世艺术品。

刘雍说,对于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的价值观是不容小觑的。贵州原始民间美术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包含了尚未经过“工业文明”加工和加工的丰富的感情因素,未经过“现代化”而变化的原始文化,充满了原始的原始文明,这是一种宝贵的、鲜活的、鲜活的、在今天的全球发达国家中已经找不到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人类步入资讯社会,全球变得越来越像“小村落”,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也就成了区域识别的“身份证”。

随着改革开放,民族服饰、民间工艺、民族歌舞、节日等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都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发生着变化和消失,刘雍倾其所有,开展了几十年来的抢救式个人收藏。他的朴素的生活和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大量收集,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再创造——

“收藏的艺术品不仅属于个人,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仅是一个暂时的保管者。”刘雍说。为贵州省政府创作的赠送给澳门的礼品《铸铜镶宝石欢乐鼓》以及贵州省图书馆外墙大理石浮雕《文字·典籍·图像》标志着刘雍的创作继“漫画时期”、“陶艺时期”、“混血时期”进入到“公共艺术时期”。

多年来,刘雍通过举办展览、学术讲座、发表论文、出版专著、配合政府申报文化遗产项目等多种形式,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

 

1994年4月,他与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在法国巴黎的中国城展览中心举办大型《中国民间艺术展》,展出数千件作品,BBC通讯社、法国国家电视台、《费加罗报》、《欧洲时报》等媒体作专题报道。

1996年,鉴于“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刘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刘雍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证书。

2008年,由奥地利利恩茨市政府与贵州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贵州少数民族美术展览》在利恩茨市布鲁克宫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刘雍的数十件作品及数百件藏品。该展览展出整整一年后,才移到下一个城市展出。

2009年,刘雍作品和藏品展到奥地利布尔根兰州的哈尔普图恩宫继续展出,展期从当年5月至10月。

2018年,刘雍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刺绣篇》出版。

我创作的历程与其说是与时俱进,更多的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表现内容方面记录了心路的历程。我在不同时期从事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并非由于“见异思迁”或兴之所至,而是因为不同的时代能提供不同的创作条件。收藏是为了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刘雍说。多年来,他不仅致力于贵州民间艺术的收藏和研究,还曾经尝试漫画、插图、陶艺、剪纸、蜡染、壁画、雕塑等创作,力图用融汇贯通、触类旁通的方式,打破不同艺术种类间的壁垒。

“我有一个梦想:既能成为百分之百的原创型艺术家,又能成为百分之百能自己动手制作作品的工匠。我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气派、地方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本土文化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是贵州文化成就了我。”刘雍如是说。

文案:戴敏婕 杨娜

手绘:白倩璇 万婷

海报设计:陈威

(资料参考:《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一)》——刘雍:原创是作品的灵魂、《“雍有——刘雍藏品展”:点亮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之旅(2020年10月9日贵阳日报)》)

 

  编辑:杨娜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