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经开区人才总量达6.79万人

发布时间:2022-08-04 11:56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新增城市常住人口6183人、征集就业岗位8373个、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2802人、新增制造业产业人才1416人、新增大数据人才525人、建成投用122套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今年上半年,贵阳经开区紧紧围绕“强省会”行动,以“两主一特”产业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全方位营造尊才、爱才、惜才、重才的人才生态,交出了人才工作亮眼成绩单。

  “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贵阳经开区始终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来抓。”贵阳经开区组织人事部副部长李明铭说。

  为做好全年人才工作,贵阳经开区组织人事部提前谋划,结合实际第一时间制定印发2022年“强人才”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围绕人才“引、育、用、留”设计系列活动33个,出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人才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人才工作有序推进。

  正在是顶层设计的引领下,贵阳经开区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坚持“供需对接”,确保就业岗位资源充足;坚持“精准匹配”,确保就业创业行而有效;坚持“筑巢引凤”,确保落实人才住房保障;坚持“创新驱动”,确保科技引领经开发展……在全面夯实人才工作基石的基础之上,奏响时代发展最强音。

  为确保人才数量稳步增长,贵阳经开区成立“三最”(最宽松、最方便、最快捷)户籍政策工作专班,将任务科学分配到区内4个派出所,实施“每日一调度、每日一通报”,确保“三最”工作措施顺利推进。

  “与往年相比,今年人才荣誉奖项的申报工作呈现井喷态势。”李明铭说,这是贵阳经开区多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及“两主一特”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

  “回国前想在北京创业,最后选择贵阳经开区,这是因为贵阳经开区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贵州黔龙图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成说。

  张春成回国前一直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了解情况后,贵阳经开区党工委人才办主动对接帮其解决难题。除孩子入学外,他还获得30万元的购房补贴、生活津贴、引才补贴。安心下来发展的他,先后被推荐评选为贵阳市市管专家、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

  像张春成这样选择落地贵阳经开区并获得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不在少数。今年上半年,贵阳经开区推荐9人进入市人社部门专家库,17人申报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32名人才成功申领贵阳市人才服务绿卡,1人获评贵州省第六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3人获评“千”层次人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阳经开区人才总量达6.79万人,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领军人才30余人,市级以上产业人才60余人。亮眼的数字,见证着贵阳经开区人才工作取得的突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众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极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奇瑞万达是贵州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客车整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的综合性客车制造企业,随着企业发展和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洪达介绍,在贵阳经开区搭建的招才引才政策保障下,公司已与十多家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与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研究生实训基地,今年引进本科生20余名,计划培养大专生800余人,在这些人才的助力下,公司定能迎来更好发展。

  梧桐枝繁凤来栖,百舸争流千帆竞。贵阳经开区将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招揽吸引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把贵阳经开区打造成为优秀人才的积聚高地。

  (通讯员 姚雪清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顾林晗)

  ■相关新闻

  贵阳经开区通过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逾600名

  自第十届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启动以来,贵阳经开区紧盯“两主一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招才引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30余家企业引进各类人才600余人。

  贵阳经开区组织人事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辖区用人单位广泛宣传动员,面向十大工业产业及大数据、科技、教育、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摸底统计。从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健康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征集企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信息及紧缺急需岗位,65家企业报名参加人博会,发布需求岗位1500余个。活动启动以来,经过筛选、岗位发布,企业共收到求职简历8000余份,经过面试等程序后,600余名人才与企业达成入职协议,目前已全部到岗。

  下一步,贵阳经开区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强人才”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推送需求岗位,最大程度地扩大人才政策知晓度,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人才招聘和引才活动,实现人才技术精准匹配,提升引才效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顾林晗)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