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奋力推进农业大发展—— 筑梦沃野绘新图 乡村振兴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2-07-19 11:40   来源:贵阳日报  

  蓝莓基地一角。

  村民在采收虎奶菇。

  今年以来,乌当区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为抓手,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五治”,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奋力推进农业大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7月14日,在乌当区羊昌镇甲岗村,村民孙光芬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摘辣椒。自去年大棚建好后,孙光芬就一直在这里上班。“我在这里干一天能挣120元,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再加上10亩土地的租金,足够家里的开销了,也给孩子们减轻了负担,生活越来越好了。”孙光芬说。

  对于甲岗村村民来说,生活确实变了。曾经一块块分散、碎片化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宜机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起了一个个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农业现代化正在为甲岗村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020年,乌当区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项目,该项目沿贵开公路两侧部署,成带状分布,整合资源推进土地碎片化治理,优化布局发挥产业示范效应,涉及汪大土、黑石头、新店子、汪塘村民组,项目整治区域面积1030 亩,建成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用于种植高端蔬菜。

  “今年以来,该示范带土地已转租给贵州农帮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用于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着力打造成为集蔬菜良种引繁、育苗炼苗、示范种植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蔬菜种苗生产基地。”甲岗村党支部书记周敬说。

  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撑起了产业振兴的新希望,照亮了农业转型升级的致富路,让甲岗村乡村振兴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在位于甲岗村黑石头组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朵朵虎奶菇撑着灰色的“小伞”破土而出,村民正忙着采收。

  “我们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面积已达100余亩,主要种植红托竹荪、虎奶菇、羊肚菌等食用菌品种,在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食用菌,拓宽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基地负责人付关斌说。

  2020年4月,甲岗村启动建设500亩坝区野特农产品基地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择优引进市场主体进行建设,用于生产野生特色农产品,主要种植羊肚菌、野生菌、野生蔬菜,发展林下养殖。项目规划建设面积720亩,目前第一期已流转土地210亩。

  今年以来,乌当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同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守好“三农”稳定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产业基础。

  深化农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眼下,正是蓝莓成熟季,走进位于乌当区百宜镇的高山红农庄,一颗颗饱满成熟的蓝莓果实缀满枝头。

  “我们一家人专门开车到这里采摘蓝莓,这里环境宜人,不仅可以采摘水果,还可以体验乡村特色美食,也有很多小朋友玩的地方,我们一家人在这里玩得非常开心。”游客张佳梅说,每到蓝莓成熟的季节,她都会带家人一起来这里体验农家采摘。

  盛夏的蓝莓基地风景优美,慕名而来的游客或摘果、或捉鸡、或玩水,远离城市的热闹与喧嚣,静享“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

  2015年,高山红农庄负责人方丽在百宜镇红旗村打造集农业种植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占地面积240亩,种植蓝莓、苹果、葡萄、梨等水果,并丰富烧烤垂钓、亲子游玩等业态,让游客在这里畅享大自然的乐趣。

  “我们的蓝莓种植面积有100余亩,上市一个月以来,前来采摘蓝莓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庄一天的收入可达2000多元。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进来,在每年带动就业100余人的同时,农庄还为周边村民提供蓝莓苗以及技术指导,带动发展蓝莓产业。”方丽说,“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围绕农旅融合发展方向,着力发展以休闲采摘、农家乐、观光旅游为主题的特色农家休闲旅游,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推出民宿、露营等,丰富乡村旅游业态,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百宜镇充分利用贵开城际铁路、贵瓮高速、贵遵复线交通优势、高效农业园区优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优势等,以“农旅”融合为发展主路线,依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逐步建设山上有果(樱桃、黄金梨、脆红李),山间有特(茶叶、黑羽鸡、猕猴桃),山下有菜(辣椒、苦蒜、折耳根)的宜农、宜居、宜旅美丽新农村。

  目前,百宜镇依托“五彩农业”(“黄”黄金梨1000亩,“白”折耳根1100亩,“红”红香米500亩、樱桃3600亩,“黑”黑羽鸡20000羽,“绿”无公害蔬菜等)基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发展茶叶3000亩、猕猴桃1080亩、蜂糖李750亩、八月瓜350亩等新型产业,注册了“百宜”牌、“食活百宜”牌农产品商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农户增收致富,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乌当区依托乡村生态优势、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乡村民宿、山地滑道、峡谷漂流、康养基地、露营基地、避暑基地等新业态。同时,大力发展农商文旅深度融合产业,围绕和谐相融生态田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推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布依族、苗族文化为主题,推进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集生态养生体验、中药民族药保健、休闲避暑度假等服务于一体的健康养生基地,形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康体休闲、旅游度假融合发展的格局。

  打造宜居环境

  塑造乡村振兴新风貌

  7月7日,新堡布依族乡长坡村坪山、凉水井组群众齐聚组长陈正海家院坝,共商“一事一议”建设项目污水处理系统。

  “考虑到坪山、凉水井组没有污水处理系统,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多方协调之下,为坪山、凉水井组争取到了一个污水处理项目。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听听大家对本组修污水处理系统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大家都来支持这项工作,把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好。”新堡布依族乡长坡村党支部书记陈学伦抛出“一事一议”主题。一场简单有序的院坝会拉近了乡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让农村“五治”工作家喻户晓。

  “我们非常支持修污水处理系统,这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好事实事,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施工方的修建,涉及到过田过土的地方将无偿出让。”在场村民纷纷表态。

  随着农村“五治”的深入推进,长坡村往昔的“脏乱差”变为如今的“整洁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颜值”不断升级。

  今年以来,新堡乡坚持“三水同治”,大力实施全域治水。为改变传统的生活污水治理方法,新堡乡通过收集、输送、处理三个步骤,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将管道通到每家每户,实现乡村生活污水全流程处理,切实打通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最后一米”。

  目前,全乡依托水务一体化和16个饮用水源点实现集中统一供水,并明确19名专管人员,实行“三月一消杀一年一检测”。辖区自然村寨建立人工湿地17个,污水处理站1个,微循环处理池2个,集镇污水处理厂1个,覆盖全乡7个村25个村民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乌当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全区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把民生实事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樊荣 文/图

  编辑:刘慕轩

  统筹:汪红霞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