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盘活土地 助农增收

发布时间:2022-06-20 11:09   来源:新华社  

为实现农村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贵州毕节因地制宜,开展撂荒地整治,旱地改成水田,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土地进行种植,提高耕地利用价值,为民增收。

纳雍:168亩旱地改水田

又到插秧季,小雨润如酥,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刚改造的田里,村民正冒着绵绵细雨插秧。

村民在插秧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价值,去年以来,猪场乡从群众手中流转了新春村和大冲村容易被水淹的168亩旱地,改成水田,项目由贵州雍泰集团有限公司实施。 新春村旱地改水田项目点海拔1800米左右,新改的稻田保留着泥土的黄色,与四周葱郁的草木形成色彩的冲撞,给人一种新奇的视觉体验。一块一块稻田错落有致,象刚开封的眼影盒子,别有一番风韵。 “水田改建完成了,由雍泰公司试种两年,待水田肥沃后,归还给农户自己种植,农户收获的稻米,由雍泰公司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猪场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郑厚刚介绍。

新春村稻田

据了解,新春村种植的水稻品种为糯稻,秧苗来自左鸠戛乡拖歪村。这种稻子为早熟稻,生长周期短,适应高海拔和低气温。 插秧的群众是左鸠戛乡拖歪村村民,由贵州雍泰集团有限公司聘请。“我们在这里插秧,每天120元,共来了20多人,预计10天全部完成。”插秧村民胡忠虎说。(江婵  高毅  罗伟  钟红霞)

大方:开展撂荒地整治,守住群众“粮袋子”

近日,在大方县长石镇仲麦村的高粱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抢抓有利天气,进行打窝、注苗、覆土等作业,这个原本是多年的撂荒地,如今却成了大家群众就近务工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方县长石镇仲麦村村民正在撂荒地里种植高粱。(王定超 摄)

开展撂荒地整治,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举措,可谓是一举多得。“撂荒地整治工作我们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了,只有从土地上下功夫,才能把产业搞起来。”仲麦村村支书李述友说,“仲麦村目前有650亩左右的撂荒地,全部的用来栽种高粱和南瓜,撂荒地整治了,防止了土地非粮化,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为了解决撂荒地的问题,村支两委经过商议,通过大量走访和召开群众会,把村集体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通过流转或入股等方式对现有撂荒地进行整治和利用。

大方县长石镇仲麦村撂荒地高粱种植基地航拍。(王定超 摄)

据了解,近年来,大方县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通过分类整治推进、规范土地流转、强化政策扶持等措施,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原则,完成全县摸排的2670.99亩撂荒地整治,对其充分利用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种养殖产业,守住群众“粮袋子”。(周训贵  王定超)

黔西:青山环抱“旱”改“水”

2022年6月16日,贵州省黔西市洪水镇龙营村沙龙二组,刚插完秧的119亩“旱”改“水”稻田镶嵌在青山间,与边上的民居,空中的薄雾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生态画卷。

2022年6月16日,黔西市洪水镇龙营村沙龙二组刚插完秧的“旱”改“水”稻田(无人机照片)。(史开心 摄)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是过去龙营村的真实写照。1988年,龙营村响应政府号召种植基地林,2022年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如今,龙营村沙龙二组1500余亩人工林郁郁葱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022年6月16日拍摄的贵州省黔西市洪水镇龙营村沙龙二组刚插完秧的“旱”改“水”稻田(无人机照片)。(史开心 摄)

去冬今春,国家对沙龙二组沙沟里的119亩中低产旱地、低洼易涝旱地实施耕地提质改造 “旱”改“水”项目,通过对土地、水资源、灌溉沟渠等进行高标准综合治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史开心)

  编辑:高春春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