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黔东南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2-06-18 11:41   来源:天眼新闻  

近年来,黔东南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抢抓贵州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锦屏县敦寨镇罗丹村风貌。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司法护航 生态保护有实效

6月1日,初夏的微风拂过雷公山苍莽的原始森林,雷山县大塘镇的九十九水库碧波微澜,岸边的小广场上,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在此揭牌成立,这是我省首个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揭牌。 钱仕豪 摄

该基地覆盖整个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集生态环境司法宣传教育、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人异地补植复绿、林业碳汇司法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司法绿碳实践地。

该基地的建立,是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省政府支持黔东南州“桥头堡”建设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黔东南州生态修复司法创新的升级版,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又一次探索和延伸。

今年3月22日,雷山县人民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对一起滥伐林木案巡回宣判。被告人罗某松因认罪并自愿认购20668.8元的碳汇量用于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获从宽处理。法庭以滥伐林木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4000元。这是贵州省首例以认购碳汇的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资源案。

“感谢法庭给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赎罪的机会,今后再也不会滥伐林木了。”被告人罗某松在宣判时说道。

雷山县法院将认购碳汇融入具体的审判实践当中,创新了“认购碳汇替代性修复”方式,将“毁一裁N”的补植复绿模式打破区域时空界线,从而实现惩教和修复双赢,达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贵州省首例“认购碳汇修复生态案”到首个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黔东南州在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在全省率先成立中级人民法院生态资源审判庭,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立足“三山两江一河”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实际,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在前期凯里、黎平、镇远法院集中管辖的基础上,增设天柱、雷山环境资源审判法庭,构建一个中院和五个集中管辖基层法院的“1+5”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架构。

据统计,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三年间,黔东南州两级法院共受理生态环境资源类案件1583件,其中,生态环境刑事案件670件1111人,8个经营主体被追究刑事责任,审结664件;受理环境资源行政案件662件,已审结659件;受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146件,已审结144件;受理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105件。

黔东南州进一步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依法助力黔东南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全力打造富有黔东南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全国样本”。

绿色转型 绿色经济增长快

今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台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89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排黔东南州第一位、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9%,排全省第一位;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排全省第一位。

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天能集团蓄电池生产车间。杨晓波 摄

而在2021年,台江县生产总值同比下降9.9%,是黔东南州生产总值唯一负增长的县市。

因为这一年,台江面临生态和发展“双重压力”,于5月关停了台江经济开发区内的5家再生铅污染企业。这5家企业年纳税1亿元左右,产值占据全县工业半壁江山。

以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契机,台江也开启了产业绿色转型之路。

“一块废旧铅蓄电池进来,基本被‘吃干榨尽’,各种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位于台江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麒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企业,总经理朱晓东说,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生产工艺,全面实现密闭负压生产环境,实现各工段连续自动化控制,降能耗、提产能,处处彰显了高效、绿色。

2020年,台江县引进了工艺、智能、环保等走在行业前列的贵州麒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一期项目于2021年8月投产,迅速填补了5家企业退出后留下的“空缺”。

同时,台江县引进了全国铅蓄电池循环产业的领头雁、中国500强企业山东水发集团有限公司。今年2月,总投资11.35亿元的山东水发集团贵州鲁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以及总投资6亿元的贵州麒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同步开工。

台江这样绿色转型的“阵痛”深深刺激着黔东南,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加快建设绿色园区、奋力打造绿色链条等,全州绿色制造成效明显,铺就了工业发展的“快速路”。

近日,贵州省工信厅分别授予黔东南州1个园区、3家企业2021年“贵州省绿色园区”“贵州省绿色工厂”殊荣,这是黔东南州园区及企业首次跻身贵州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授牌名列。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310万吨标准煤,能耗速度1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约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5.34%。2021年上半年,黔东南州绿色经济占比为46.02%,在高质量绩效评估中排名全省第一位。

上下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启新程

“山更青啊水更绿,让中国更美丽……”今年的六五环境日,黔东南苗族和侗族同胞分别用本民族语言唱响了环境日主题曲《让中国更美丽》,表达出对美丽家园的深情眷恋和美丽中国的无限热爱。

黔东南拥有409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000多个民族村寨,这些如星辰般散落在黔东南大地的村寨,无一不是山环水绕,古木参天。

村民在榕江县车江大坝蔬菜基地采摘菜薹。 王炳真 摄

“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没有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从江县占里侗寨把村规民约唱成歌,教育子女保护生态。如今的占里,四面青山环抱,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过,一排排禾晾沿溪沟延伸,既防鼠、又防火,更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在锦屏县文斗苗寨,一块刻于清乾隆年间的“六禁碑”中关于树木保护的几条禁令,世代为当地村民所传承,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护得青山青,方有碧水长。“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在造林绿化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5场战役稳步推进。

村民在榕江县陶家湾林下草珊瑚基地里务工。蒋佐仙 摄

黔东南州立足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建设了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传统村落为形、以生态农业为本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生态+”,打好“标准体系、高端产品、产权保护”组合拳,培育出酸汤系列、油茶、香猪、麻鸭、腌制食品等一批彰显地方特色的“苗侗山珍”品牌;2021年,全州森林覆盖率67.98%,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州16个县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四位(2022年一季度上升至全国第二位)。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底线和生态底线齐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要的发展新路。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黔东南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八大领域、32项改革任务开展制度创新试验,先后制定、出台了《黔东南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黔东南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稳步推进75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点深入实施,逐渐构建了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成立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黔东南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坚持高位推进,凝聚生态文明建设上下联动合力。

《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从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深化绿色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黔东南州将抢抓政策机遇,继续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经济发展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趋优的发展新模式,努力为全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仕豪

  编辑:吴艺舟

  统筹:赵子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