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民族和谐崭新画卷 迈向团结进步美好未来——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21-09-15 08:12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龙打岩苗寨“跳场”活动是当地一大特色。

岑继维/制图

南明河畔,甲秀楼前,贵阳各族群众共同演绎《唱支山歌给党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乌当区偏坡乡是乡村游热门“打卡地”,民族文化广场上,布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迎四方宾客;

在云岩区芳草地小学的芳草园,这里展示着中国56个民族概况、屯堡地戏面具等……在贵阳的城市乡村,一幅民族和谐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贵阳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汉、苗、布依、土家、彝、侗、仡佬、白、回、满、壮、水等民族代代相传,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示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包容开放的精神,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大融合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在党建引领下,做优做精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贵阳市举行第三十九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系列活动。

仲秋,走进花溪区高坡乡石门村,映入眼帘的是灰瓦白墙的小楼、干净的步道、金灿灿的稻田……这个曾经的贫困苗族村寨,如今依靠“溪南十锦”等乡村旅游项目,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生活。2020年,石门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抓好民族工作,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脱贫攻坚方面,贵阳市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等工作,先后整合了各类资金3.5亿元用于支持民族乡村建设,2019年17个民族乡村全部脱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2020年底,贵阳市17个民族乡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完成电网改造,卫星电视、数字电视、互联网、固定电话用户总计达5.6万。民族聚居村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有线电视和远程教育网络,修建了100余公里的串寨硬化道路。民族乡村还修建了88处饮水工程,综合治理病险水库12座,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万余亩,解决了8.6万人的饮水困难。

2020年底,贵阳市17个民族乡率先在全省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一律实行民汉合校、混班教学,各族学生相互尊重、互助互学、健康成长。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到民族乡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达500余万元,17个民族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挖掘市场潜力,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业,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俯瞰乌当区偏坡乡。

贵阳市共投入中央、省、市三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3亿元到民族村寨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开阳县“十里画廊”“水东乡舍”、乌当区“原味小镇·醉美偏坡”田园综合体、修文县桃源八寨、花溪区“溪南十锦”以及清镇市红枫湖镇特色民族村寨等,成为贵阳旅游精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贵阳市16个村寨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64个村获“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乌当区偏坡乡村民在制作蜡染服饰。

在加快产业发展中,贵阳市初步实现了“一乡一特”和“一村一品”,先后形成了花溪高坡红米、乌当新堡簸箕画、清镇王庄李子、修文大石肉牛、息烽青山黑毛猪等产品和品牌,乡村振兴步入了快车道。

2016年以来,贵阳市支持和帮助全市20余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现贷款总额近30亿元,协调财政部门给予流动资金财政贷款贴息2.2亿元,积极支持和帮助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金凯利、黔粹行、五彩黔韵等民族企业加快发展。目前,28家民品民贸企业和10余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反哺农业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近年来,贵阳市以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四月八,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为重点,相继推出了《苗山情怨》《开天辟地》《射背牌》《云上梯田》等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作品,开展了“贵阳最具魅力民族文化传承评选”、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民族姑娘”海选、民族文化汇演等活动,深入推进民族节庆活动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同时,贵阳市还重点打造贵阳周末百姓大舞台、文化活动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春季趣味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杯”系列文体赛等,不断促进民族优秀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发展。指导市苗学会、布依学会、彝学会等民族学会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实现了信息交流、课题合作和成果共享。编辑出版了《贵阳民族志》《贵阳少数民族》等资料图书,发行了《贵阳民族风情》《好花红》《贵阳民族歌曲》等碟片专辑,整理了《贵阳布依族酒歌》《苗族四月八》《聚焦贵阳少数民族》《守护珍藏》等书籍和画册,协助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卷》等古籍资料。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等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绘就,奋斗赢未来。

贵阳市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接下来,贵阳市要以“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契机,聚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深“五个认同”和“两个共同”的思想共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协力全市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更要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向新征程、再上新台阶。

贵阳孔学堂:

弘扬传统文化 构筑精神家园

仲秋时节,蓝天白云,丹桂飘香。位于花溪河畔、大将山下的贵阳孔学堂,游客跨过棂星门、泮桥,登上长长山梯,来到孔子像前,仰望先贤,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贵阳孔学堂占地1300余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自2013年1月1日对外开放以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努力打造多功能、复合型、地标性的大型文化综合体。截至目前,孔学堂入园人数约400万人次。

俯瞰贵阳孔学堂。

经过大成门来到礼仪广场,这里每年举办“孔学堂四礼”(开笔礼、成人礼、中华婚礼及敬老礼)等传统文化活动。今年5月11日,清华中学的600名学生在这里参加了成人礼仪式,使学生感受责任担当,树立远大理想。

围绕在礼仪广场四周而建的明伦堂亲民厅,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体验活动,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六艺学宫是 “人文一天”研学实践基地,已有近2万名师生通过礼乐文明习惯养成、古诗词吟诵以及剪纸、平坡苗画、投壶等体验课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大成殿、孔子展览馆、儒学馆、阳明馆、乡贤祠、奎文阁等,展示着优秀传统文化;明德厅是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礼堂,截至今年5月18日,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共开展了827场,听众达33万人次,讲座通过多样化方式呈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提升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贵州精神高地、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孔学堂正积极发挥普及、研修两大功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

发展布依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

摆下12道拦门酒,唱起布依迎客歌,跳起竹竿舞……一到节假日,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便开展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纷纷加入,现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作为典型的布依族村寨,龙井村特色明显,500余年的古井水清澈如玉,古朴的寨门矗立百年,灰瓦白墙的楼阁上图腾窗花栩栩如生,身着布依服饰的村民随处可见,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和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浓郁的布依风情已成为龙井村的金字招牌,龙井村也成为贵阳市民周末游玩的好去处。

走进村中布依蜡染坊,几何纹、花草纹以及动物纹样的蜡染精美绝伦,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赏。除了蜡染坊外,龙井村还建有传习坊、酒坊、刺绣坊、陶艺坊、簸箕画坊等,不仅是传承民族民间技艺的重要平台,更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从2018年开始,龙井村以“布依情味·龙井百坊”为主题,开始了“一个龙井村,百个布依坊”的发展计划,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等相结合,把龙井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典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等荣誉。

如今的龙井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2020年,龙井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今年1月至4月共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

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丽:

发展特色苗绣 带动群众增收

苗绣,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内涵深刻、意象纷呈的“无字天书”。

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十万回(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贵阳汉族姑娘。多年来,她和父亲曾宪阳行走在贵州大山里,拍摄、记录、收藏苗衣苗绣,建博物馆,创“苗疆故事”品牌,并在北京创业,致力于苗文化的国际表达,先后四次将苗绣推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出版《苗绣》《苗装》《苗绣图源》等专著。

贵州民族文化宫。

曾丽创立的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位于白云区,是中国第一家苗绣主题博物馆,馆内收藏着曾宪阳、曾丽父女40多年来搜集、整理、保护、传承下来的一批传统苗绣、苗装、银饰、器物等精品,具有非常珍贵的收藏、审美和学术价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嘉宾前往参观、访问。2016年,博物馆还与英国伦敦皇家画廊以及中央圣马丁时尚艺术学院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曾丽说,“苗疆故事”品牌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苗绣的传承以及苗绣产业的发展上寻找平衡点。她带领公司在与村寨互动、脱贫攻坚中,通过订单的方式,与绣娘工坊形成上下游供应链,让乡村成为文创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一,增加村民收益。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苗绣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曾丽说,苗绣产业发展的根基和原点在贵州苗乡,今后将继续推动苗绣文创产业发展,逐步扩大乡村受益面和合作点,通过“苗绣+”的方式,带动更多乡村特色产品进入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宋德政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事宜请致电:0851-858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