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党史记忆·致敬英雄③| 身残志坚的女战士:杜蓉

发布时间:2021-07-08 15:45   来源: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杜蓉,女,贵阳人,1923年重阳节,杜蓉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贫苦的家庭。她在贵阳复旦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贵阳女子中学读书,开始接触进步同学,接受革命思想。她在国文教师王诗农(林辰)的影响下,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王先生倡导自由评议时政,对杜蓉很有启迪。王先生讲老子哲学思想时,杜蓉总是认真地做笔记。

  1939年2月4日,日机轰炸贵阳,市中心变成一片瓦砾,女中搬迁到市郊花溪,教学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杜蓉在学习上孜孜以求,在生活上勤俭朴素,无论校内校外,始终穿一身干干净净的学生装,乌黑的过耳短发上别着两枚黑夹针。由于杜蓉的文章写得好,毛笔小楷也不错,她待人热情诚挚,处事稳重老练,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器重。杜蓉是筑光音乐会的积极分子,她和同学们一道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传递、阅读进步书刊,发展筑光会员,她还女扮男装登台演唱山歌剧《送郎打日本》……杜蓉喜欢朗诵诗歌,有一次,她和同学们泛舟花溪河上时,她站立船头,沐浴着月光,朗诵臧克家的诗句:“十月的天空布满了雁行,排成人字,飞向温暖的南方……”接着她激动地说:“我也要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真理的战场!”充分表露出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当时中共女中党支部书记刘家祥曾对同一支部的杜龙源讲:“杜蓉不错,要注意培养。”于是,杜龙源有意识地接近杜蓉,还给她交办一些事情。后来又曾几次提出介绍杜蓉入党,但因政治环境日益恶化,上级通知,暂停发展党员,杜蓉才没有办入党手续。然而党组织对杜蓉是很信任的,已经从女中疏散转移的杜龙源因有要事又秘密回到花溪,就住在杜蓉家,对外的一切联系都由杜蓉承担。

  1940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又一次反共高潮。在女中,敌人也加紧了对进步学生的迫害,一些党员师生开始疏散转移,刘家祥同志被学校勒令退学。杜蓉便与留校的个别党员和进步同学一起坚持斗争。为了取回被学校搜查去的她们秘密读书小组讨论时事的记录本,她只身一人,镇定自若地进入校长室,巧妙地抽出那个本子。有个教师,给她们班出了一个带有反动性质的作文题,杜蓉带头不做。因她平时与班上同学很团结,有一定威望,全班同学也都不做题,学校又查不出带头人,只好不了了之。

  1942年,杜蓉在女中毕业后,和同学程敬学在茶店小学教书,并与地下党的同志取得联系,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于是在朋友朱文达的陪同下,和程敬学一起到距贵阳六十多公里的开阳县枇杷哨陶祖元家暂避。一路上,一会儿瓢泼大雨,一会儿烈日当头,三人足踩泥泞,低声唱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步行两天才到达目的地。尽管环境险恶,但杜蓉仍坚持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又引起当地敌特的注意。

  1942年秋,杜蓉考入贵州大学历史社会系。她更加勤奋地钻研历史,并常结合历史批评时政。她在壁报上发表的《评武则天》,说理透辟,言辞尖锐,思想激进,很引人注目。

  杜蓉在花溪时,由于经常蹬水过河上学,受了风寒,两腿落下病根。后来生活又不安定,病情逐渐加重,到她考入贵大后不到半年,行动艰难,只好休学回家。1944年冬,日军打到贵州独山,贵阳一片混乱,她的腿疾转危,到中央医院(今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时,因许多医生和重要医疗器材已经转移,她不得已截除了双腿。

  风华正茂、热情、开朗的姑娘杜蓉成了残疾人!她曾想用药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革命的引力,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怯弱的小我,她把病床当成战场,谱写了自己人生史上璀璨的篇章。

  杜蓉的父亲回忆那段时间说:“女儿不因残废自甘暴弃,仍手不释卷力求精进。对于两弟学业督促甚严。家中计划靡不周详,事亲至孝,处事和平……”

  杜蓉伤残以后,从不消极悲观,用假腿练习走路。两腿向前挪动一两步,伤口就疼痛难忍,满头大汗,有时竟磨破膝盖周围的皮肉。但她从不在他人面前流泪,总是满怀信心地说,要争取练会自己走路,革命胜利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虽然行动不便,但杜蓉闲不住。坐卧病榻上,她常常读书、阅报、写字,有时也打毛线,做针线或做些选豆子、剥花生、择菜等家务。她用劳动和学习充实自己的生活,用蔑视伤残的态度来创造自己的幸福。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事业给她思想上、政治上指明了道路,使她把一切个人的痛苦置之度外。

  杜蓉不为自己和家庭的不幸沮丧,却为不相识的革命青年的遇害悲痛万分。有一次她听说贵州大学一个学生背着斩条游街示众,竟潸然泪下。随即她唱道:“去吧兄弟呀,去吧兄弟呀,我愿你鲜红的血液,迸发出自由之花!”刚开口唱,她就哽咽起来,然而,她还是流着泪唱完:“开遍中华!开遍中华!”杜蓉用《棠棣之花》中这首悲壮动人的插曲遥送战友,安抚英灵。

  杜蓉身居斗室,却心萦广阔的世界,情连众多的朋友。

  在床上,她给小女孩们补课、讲时事、教哲学,还为即将随浙江大学迁杭州的彭卢编织毛线背心。战时中学的学生梅堃和司机陆永忠、黄厚文等都是她屋里的常客。他们给杜蓉捎来《新华日报》,带来外界的消息,同她交谈,离别时又从她这里带走书刊和歌单。朋友彭卢总是将弄到手的《新华日报》先拿给杜蓉看,革命的报纸给她带来无限的喜悦和鼓舞。她向往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她多次对朋友说,革命胜利后,一定能得到自己胜任的工作。一个雷电交加的夏夜,她高声朗诵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她是那么严肃而激动,双手紧握,敲击着书桌,就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她对彭卢说,“革命的风暴迟早会到来,那时你看我为革命做什么才合适呢?”接着她又自信地说:“不管怎样,革命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杜蓉像一块磁石吸引了10多个青年学生。他们从1946年到1949年杜蓉被捕为止,差不多每星期六都在杜蓉房里聚会,直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怀着热切的希望,期待着下一个周末的到来。他们同杜蓉一起交流思想、探讨学问、议论时政。当时,我们的国家、民族仍面临着走向何处的抉择关头,许多青年在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杜蓉也不例外,而且显得比同龄人更加老练和成熟,表现得思想进步、立场鲜明。大家都很敬重她,亲切地叫她“蓉姐”。同学们热烈地谈论巴金的《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书中的悲剧人物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并不明白这些人悲惨命运的根源。每逢这种时候,杜蓉就会侃侃而谈,讲书中的历史背景,讲人物的性格形成,指出书中的悲剧人物是中国封建社会或者俄国贵族社会的牺牲品。她还常借书给大家看,如法捷耶夫的《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的《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集、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等等。

  有一次同学们讲到班上一个女学生,她由父母包办,过早结婚,当了官太太,过着花瓶式的生活。其实她内心很痛苦,同学们见不惯,又觉得很惋惜。杜蓉告诉大家,对这种人,应当帮助她,使她觉悟:不要小看自己是个女人,总依靠别人过日子;要认识到自己是个人,而不是花瓶。

  杜蓉截肢不久,朱文达去看她时,轻手推开房门,不禁呆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侧身坐在她的床沿,杜蓉半身盖着床单,正和小女孩头顶头地念英语单词:“Com—mu—nism……!”(共产主义)认真而安详。朱文达盯着那盖着断肢的床单,一阵心酸,不禁流泪。杜蓉却爽朗地笑着说:“嘿!二十几岁的男子汉,又不是林黛玉!”她接二连三地问朱文达在农村工作的情况,就是不让朱文达开口问她。发现朱文达注意她身上的床单,她猛地掀开:“你看,有什么了不起!切掉它,我自由了,也能工作啦。”

  1949年初,经丁颖同志介绍,杜蓉加入了中共贵阳特支领导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并且非常乐意地接受了组织上交给她的任务,向周围同志宣传进步思想,主要是讲国民党快要倒了,我们青年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要支持共产党。

  杜蓉订了一份《贵州日报》,当同学们围在她身旁时,她一手拿着地图,一手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做记号,边划边讲:“报上登载,‘xx地方已经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共匪扰乱’,那就表明那里有我们地下党组织了;报上登载‘xx地方共匪猖獗’,那就是说那个地方已开展了游击战争。”有时她兴奋地说:“这么多地方都划上了红圈,革命力量发展多快啊!”

  她为贵阳中学的女学生办的壁报取名《燎原》。她和女学生们讨论妇女问题,为她们修改稿件,希望女学生们深刻理解平等的含义和探寻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原因及造成妇女若干悲剧的根源,启发同学们思考作为一个中国女青年应尽的责任。

  在杜蓉独居的寝室里,一张特别的床,靠墙的一边整整齐齐地堆满了书籍。这个缺乏户外活动和阳光的姑娘,声音清朗,谈笑风生,似乎失去双腿并不曾给她带来痛苦。的确,宽慰的言辞、同情的眼泪,这位身残志坚的女战士都不需要,她唯一需要的是革命,是工作。她在失去双腿后,不懊丧,不消沉,反而一切都无所顾忌,矢志于追求真理,传播真理。

  黑夜将晓风更紧,严冬欲尽天更寒。

  1949年7月2日午夜,敌特闯入杜蓉家搜查,并且逮捕了杜蓉。

  最初,杜蓉被关在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与她同牢的一个同志年轻气盛,一进牢就绝食。杜蓉劝她:绝食没有用,反而弄坏了身体。要保护身体,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斗争。

  后来杜蓉被转送到中山公园的牢房。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精心照料同牢刑重的难友。当有人被提审时,她总是用慈爱和坚定的目光深情相送。夜间,有同志被提审,她就一直等到同志们归来,小心照料后才肯睡下。每当敌人追问有关组织和同志的情况时,她都拒不招供。中秋之夜,杜蓉在狱中带头唱起:“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那光明的路!你看那黑暗将除尽,万丈光芒在前头!”

  筑城将待族旗改,沙河先洒郊原血。

  1949年11月11日,当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隆隆炮声震撼贵州大地之际,敌人狗急跳墙,将杜蓉和其他一批难友杀害在贵阳北郊的土地上。11月15日,贵阳解放了,人们从红边门外沙河桥挖掘出杜蓉的遗体。这个没有双腿的姑娘身中7弹,双眼已被挖去,身上留下被烧烙的斑斑伤痕,头骨不全。在追悼会上,女中全校师生的挽联写道: 烈血不虚抛为吾黔人民而死正气应长在是我校同学之花。贵阳中学的挽联是: 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生死求真理求自由英勇可风。

  杜蓉只活了26岁,她短暂的年华是丰茂的。她不愧为伤残者中的英雄豪杰,不愧为亿万妇女中流芳千古的忠魂。杜蓉的革命气质和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编辑:李济君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