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绿色发展硕果累累 爽爽贵阳多姿多彩!贵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之生态文明篇

发布时间:2021-06-25 09:09   来源:贵阳网-贵阳日报  

  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天朗气清。

  行走在林城贵阳的阡陌山野,那模糊了四季变迁的绿,总让人迷醉。

  这里坚持生态优先,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生态环境;

  这里坚持绿色发展,开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动实践,以绿色赋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里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千园之城”,共建绿色宜居城市,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沿着生态文明道路,贵阳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贵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大保护”、奋力书写“生态大文章”、持续做强“生态大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如今的贵阳,正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强省会”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聚力“生态大保护”

  构筑生态安全堡垒

  优良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阳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贵阳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先试先行,出台条例、设立专门机构、调整政策措施,让生态保护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先后出台《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从政策层面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明确受理国家机关、环保组织乃至志愿者个人作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集中挂牌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贵阳市人民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在全国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

  制定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区域限批制度、监督员制度、超时默认制度等内容首次被写进地方性法规……

  从划定生态红线到构建生态文明司法体系,再到出台首部地方性生态保护法规,贵阳进一步筑牢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

  与此同时,贵阳以铁腕手段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阳市出台一揽子措施,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十三五”时期,贵阳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排查整治,实施金钟河流域和南明河流域生态补偿,对全市2388个河流排口进行溯源分析。

  多措并举坚决打赢打好大气、水、土壤、固废、农村五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劣五类河流治理等攻坚行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扬尘污染整治,着力整治车辆尾气,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6.5%提高到55%,提高8.5个百分点;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从10.95平方米提高到13.16平方米,增加20.18%;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95.6%提高到98.9%,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总体优良;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全市辐射环境整体保持良好。

  做好“生态大文章”

  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十三五”以来,贵阳市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建成一批绿色化、循环化产业园区,以绿色赋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石膏粉、石膏条板、石膏模盒……走进贵州磷化集团息烽园区,各类磷石膏建材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昔日堆积如山、污染环境的磷石膏废渣,如今成了众多建材企业争相订购的“香饽饽”。

  近年来,贵阳市全力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大力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闯出了一条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之路。

  作为贵安新区绿色金融首个示范项目,贵安云谷分布式能源中心项目也是国内首座“1+3”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站供能系统,可向酒店、工厂等提供定制化冷、热、电、蒸汽、生活热水等综合能源供给服务,运行节能率可达40%。

  “十三五”以来,贵阳纵深推进“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万企融合”,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2016年实施“千企改造”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千企改造”企业537户,实施“千企改造”项目581个,项目总投资2195亿元,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健康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示范项目和工程,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为贵阳践行“两山”理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围绕“五子登科”主导产业,贵阳充分发挥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如今,全市以猕猴桃、桃、李、枇杷、樱桃、葡萄、杨梅等树种为主导的精品水果果园面积突破120万亩,茶园面积达28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全产业链”建成7大标准化牧场,一产增加值从“十二五”末期的129.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78.31亿元,年均增长5.5%。

  通过拓展农业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养、教育等多元功能,贵阳打造了“十里画廊”“泉城五韵”“蓬莱仙界”“桃源八寨”等示范点,全市获批省级乡村旅游点12家、市级乡村旅游点34家。

  “这里真是避暑的好去处,不仅气候凉爽,还有非常美丽的景色。”外地游客到乌当区偏坡乡偏坡村游玩后赞叹。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贵阳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生态大文章越写越精彩。

  共建“生态大品牌”

  共享绿色美好家园

  每天傍晚,在高新区白鹭湖创客公园,不少人全家齐出动,沿着湖边散步。“以前家人逛公园必须‘出远门’,散步只能在马路边走走,灰尘大还不安全,现在小区门口就有公园,每天都可以逛一逛。”周边居民感叹。

  “家门口有公园”的美好日子,得益于贵阳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一河百山千园”行动计划,打造“千园之城”,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目前,全市公园数量累计达1025个,极大拓展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与此同时,贵阳市开展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230个山头的修复治理和绿化提升。通过一期“截污治污、河道疏浚、景观营造、臭气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和二期“治本”工程措施,南明河水质与沿河景观效果进一步提升。

  如今,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的“山水林城”已然呈现。

  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爱护美好家园,成为贵阳人的一种坚守。

  80多岁的老人雷月琴坚持30余年志愿巡河,用脚步丈量着贵阳市的水源地,花费7年时间手绘了6张贵阳南明河治污地图,详细记载了1994年至2015年贵阳南明河的治污历程。

  雷月琴用行动践行志愿精神、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贵阳市已吸纳3万余名生态文明志愿者,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阳贵安组织了市直机关各单位干部职工及各界群众6000余人在各植树点挥锨植绿,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筑城大地,成为贵阳市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逐梦“绿富美”

  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

  如今,“爽爽贵阳”金字招牌越发闪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

  殷殷嘱托照亮征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强了强劲动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抢抓“强省会”历史性机遇,贵阳市肩负新使命,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征程。

  《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核心区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主要河流全流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基本实现,森林质量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目标明确,贵阳贵安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牢固树立“寸土寸金、惜地如金”理念,推行“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机制,分区域、分园区制定亩均投资和产出标准,推进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实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十四五”期间每个国家级开发区新增50亿级项目5个以上,每个省级开发区新增20亿级项目5个以上。到2025年,开发区总产值、亩均产出强度实现翻番。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实施市西河、贯城河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南明河流域治理成效。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0%稳定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和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清镇经济开发区全国绿色示范基地。提升建设一批温泉康养度假项目、森林康养和中医药养生基地,打造南明永乐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绿色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贵阳市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启动贯城河、市西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河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建成花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2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新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个,新增综合处理能力248万吨。实施绿色低碳创建活动,装配式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建设“生态云”(二期),健全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网格化监管体系……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任重道远。贵阳将一以贯之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八个字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爽爽贵阳美好未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金毛毛)

  编辑:田娟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事宜请致电:0851-858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