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异乡有至亲!清镇一家人义务管护烈士墓46年

发布时间:2021-06-17 10:20   来源:清镇发布  

图片

  端午节前夕,村民吴维明、王仙英夫妻俩带着镰刀、扫帚等工具,又一次来到许纪武烈士墓前,割去坟头上的杂草并清理掉,还把烈士墓陵园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吴维明端来一盆清水,用抹布认认真真地清洗烈士墓碑。

  “70多年前,北方的年轻人许纪武,跟战友们走了几千里大路,来到清镇鸭池河,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异乡的他,就应该享受清爽整洁的环境。”王仙英说。

图片

  清镇市新店镇鸭池河村上街组村民吴维明一家两代人,义务管护许纪武烈士墓46年。他们一家把烈士当亲人,平时打扫和护理烈士墓及陵园环境,逢年过节,按当地习俗,通过上坟、烧香点烛焚化纸钱、送灯等方式,祭拜英灵,让长眠他乡的河北籍烈士许纪武及其陵墓获得了真爱。

  许纪武,热河省(今河北)兰(滦)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四十七师一四零团二营六连一排排长。1949年,许纪武随军南下。11月15日,解放军二野五兵团16军138团解放清镇县城后,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跨过了鸭池河天堑,留下一个排驻守新店镇鸭池河老街,守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鸭池河渡口车辆安全畅通。

  第二年4月,许纪武奉命率领五名战士护送毕节的3名女大学生前往清镇卫城。在卫城与王庄交界的跳墩河畔,遭到土匪袭击。许纪武和战友们拼死还击,确保三名女大学生的安全。激战中,年仅21岁的许纪武壮烈牺牲。战友和群众将许纪武的遗体抬回鸭池河老街,按照当地习俗,安葬在鸭池河畔。

图片

  村民吴维明家的自留地,紧挨许纪武烈士墓。在父母和鸭池河老街群众的言传身教中,吴维明知道了烈士的英雄事迹。他想,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许纪武离开河北老家,随军来到了几千里外的鸭池河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就要把烈士当成已故的亲人,有责任有义务管护好烈士墓,让长眠他乡的烈士永远不孤单。

  1975年,20岁的吴维明拿着镰刀锄头,清除烈士墓及陵园的杂草、刺蓬,让烈士墓及其周边环境清清爽爽。每年春节、清明、七月半等逢年过节,吴维明按照家乡的习俗,给烈士墓送灯、上坟、烧纸钱。

  烈士墓在公路旁,总会遭到吃草的牛马踩踏,造成坟墓垮塌。吴维明发现,就会添土修复。后来,吴维明和王仙英结婚成家,夫妻俩共同承担起管护烈士墓的义务。

  1988年,吴维明在烈士墓旁的自留地上修了一栋砖混结构的水泥平房。新房落成,一家人入住后,吴维明和王仙英管护烈士墓的时间更充足了。一天早晨,吴维明还躺在床上,就听到有石头撞击的声音。他立即起床,走出门外,发现是一个疯子拿着石头,击打烈士墓的墓碑,此时碑头部位已被打碎成了几块,掉在墓前。吴维明迅速制止住疯子的行为,将其赶走,而后又慢慢地捡起掉在墓前的碎碑石,放回到残碑上,拼成墓碑原样。

  受吴维明夫妻俩的影响,三个儿子主动参与许纪武烈士墓的管护,以此来减轻父母管护烈士墓劳动量。

图片

  2011年清明前夕,慈善人士出钱出力,买来了加工好的坟石和水泥、砂子、石头等建材,以及两块石碑、两株柏树。吴维明夫妻俩和三个儿子参与,把土坟烈士墓修建成了石磨坟烈士墓,并在墓前另竖一块烈士纪念碑。大家砌筑好堡坎后,硬化了烈士墓前的空地,在烈士墓陵园前栽下了两株一米多高的柏树。如今,枝繁叶茂的柏树,已经长到四五米高了。

  46年了,曾经英俊潇洒的吴维明和漂亮贤惠的王仙英,不知不觉中,共同管护许纪武烈士墓,将近半个世纪。流逝的岁月,让满头黑发的两个年轻人,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

  “我家俩老年纪大了点,还有能力管护好烈士墓。外出打工的儿子媳妇回到家,也会参加照管。在我家,照管烈士墓,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吴维明说。

  (记者:耀家昌 杨洪金 李锦明

  编辑:胡家欢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