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奋发蹈厉 庄敬自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

发布时间:2021-05-17 14:47   来源:贵阳网  

  贵阳网讯 奋发蹈厉,庄敬自强。

  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短短八个字的办学精神却时时刻刻激励着无数民大学子开拓奋进,永不懈怠。

  70年来,从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到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历经一次并校、二次搬迁、三易校址,称得上栉风沐雨。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做到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富民兴黔、振兴中华、造福民众,作出了重要贡献。

  弦歌不辍七十载 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

  2021年5月17日,贵州民族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

  前一晚,贵安新区湖潮布依族苗族乡宣传统战办公室工作人员龙晓捷的手机便响个不停。在大学班级QQ群里,每一个同学都激动不已地谈着在曾经的在校时光。

  “我是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2届新闻学的毕业生。对我来说,是学校给了我信念,让我今天站在岗位上,为党的新闻事业矢志奋斗。”回忆起最初在贵州民族大学上学的时光,龙晓捷感慨地说。

  贵州省第一个新闻传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高校第一家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类学院、贵州省唯一一个新闻学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名单...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科建设成果突出,而在这份鲜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其上下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守正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为打造西南地区高校一流的新闻传播品牌而努力的成果。

  据了解,在办学过程中,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通过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将理论实践充分紧密结合,设立“谢六逸新闻实验班”,邀请来自宣传部门及传媒行业的领导专家担任该班级的专业课授课教师,将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室之外”的“新闻现场”,全方位锤炼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来自媒体行业的业界导师们会推荐我们到各个媒体单位实习,当个学期在课堂上所学的就能即刻落于实践,很受锻炼。”首届新闻实验班毕业生程丹说。

  如今,首届“谢六逸新闻实验班”的学生们已经毕业,全体学生就业(含考研)率达到100%。在此般亮眼的培养成绩之下,背后映射出的是多年来贵州民族大学通过综合施策,将学生能力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在大类招生、三学期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业评价及教师考核评价、本科导师制、CDIO和OBE教学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综合性改革,实现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的根本性转变。

  据统计,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已培养输送毕业生超15万名,其中,83%就业于民族地区和基层一线,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打造“民族互通、民族交融”的民大样本

  民族大学因民族事业而生,也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兴盛而发展。

  作为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勇担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通过打造贵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贵州民族体育教学基地、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基地以及贵州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发展建设,为各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保存、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科建设方面,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是全国首个以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且以认知科学冠名的学院,首创“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坚守“民族性”特色,重点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设立专业讲堂,面向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开展培训…

  在展示民族文化方面,从2011年开始,贵州民族大学在主办或承办的历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教育高官会、学术研讨会、学生夏令营等活动中,通过少数民族文化影片制作传播、民族歌舞展演、文化讲座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贵州及贵州民族大学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基于学校对民族文化的长期研究与探索,对我颇受影响,让今天的我在舞蹈创作时才更具生命力。”曾在第二届东盟国际交流会上参与民族舞演出的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4级毕业生闫慧君向记者介绍,《索玛花开》、《太阳历》等多部学校原创的民族文化舞蹈表演在每一次表演时都能引起在场观众的热烈关注。

  2020年,在贵州民族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民族学”作为“塔尖学科”重点打造,全力冲刺国家一流学科。

  当前,贵州民族大学突出学科谋篇,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分层推进”总体思路,进一步着力打造民族学学科群,推动建成民族学、社会学、法学和其他支撑学科有机统一的学科体系,持续优化深化“双一流”和“学科金字塔工程”建设,使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不断稳步提升。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开展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4月,贵州民族大学与越南岘港师范大学举行线上合作交流会议,双方就语言培训、学生互派及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及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合作初步达成共识,并拟于近期签订合作备忘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围绕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创新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国际人才培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等举措,切实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工作的重要抓手,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的120多所高校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揭牌成立,学院正式面向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贵州与东盟间教育资源双向流动。2019年,贵州民族大学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开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课题。

  目前,贵州民族大学已累计培养23个国家的留学生上千名,学校留学生人数规模、国别、结构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际人才教育在贵州省高校中排名前列。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梁俊鹏)

  学校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009.8亩、校舍面积共79.6万平方米,共有25个二级学院、87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类别18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形成了文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编辑:田娟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事宜请致电:0851-858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