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递给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发布时间:2021-04-19 11:12   来源:贵州日报  

  站在红军“四渡赤水”浑溪口渡口,清流急湍,滚滚而去。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曾经水质恶化的赤水河,如今景色秀丽,空气清新,这是贵州坚持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一个缩影。

  作为生态文明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展示世界最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成果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贵州绿水青山助力后发赶超的成功故事。

  2018年7月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闭幕式在贵阳举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示我们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这既是对贵州省良好生态环境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更大成绩的新期待新要求。贵州将努力在创新办好国家级国际性生态文明论坛上出新绩,更好地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形势,健全办会机制,完善成果转换应用机制。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暮春时节,贵阳市观山湖公园绿林连绵、湖水如镜,良好生态引来苍鹭筑巢,成为周边市民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亮相,至今已举办10次。从当初“一炮打响”到12年久久为功,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吾家有女初长成”,成为递给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诞生:处一隅而观全局

  2013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外交部批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发来贺信。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省保障办常务副主任、省贸促会会长、省博览局局长张汉林说。

  早在2009年以前,贵阳市就在谋划申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是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举办的重要契机,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要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这面“旗帜”竖起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升级指明了方向。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贵州更坚定、更自觉地保护好绿色“家底”,正式亮出绿色“名片”。

  作为生态文明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承载了中国在生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领域等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成果,成为我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

  今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亲切话语、殷殷嘱托,响彻黔山秀水。

  解局:解一卷而众篇明

  梵净山上,清新空气沁心脾;六冲河边,一江春水向东流……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时刻充满“绿色诱惑”。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最大的优势。

  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讨论通过了《2013贵阳共识》,提出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修复自然生态和治理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纵然“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养护。贵州不断自我加压,自觉积极追求绿色发展。

  2007年,全国首家环保法庭——贵阳清镇市环保法庭成立,一起环保组织诉造纸厂偷排污水的案子,成为国内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2009年,贵州省内的8大流域开始推行河长制,并于2017年全面铺开。至今,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

  2020年8月31日,贵州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在全省产业布局、产业准入、水利、国土空间规划及规划环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及可行性预判等方面初步运用“三线一单”成果。去年,赤水市在拟引进纺织项目的过程中使用“三线一单”成果,对项目落地环境可行性进行预判,最终明确了不得配套建设燃煤火力发电站的具体要求。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贵州从全局出发,统筹推进整体性、系统性治理和保护,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共护长江水资源、共建黄金经济带。

  发展:持一念而推百业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向论坛年会致贺信,他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仅要保护、要治理,还要建设,更要发展,让绿色“底色”更鲜亮。

  “十三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塑着贵州的发展进程。

  走进赫章县海雀村,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绵延至山顶,30多座郁郁葱葱的山坡见证了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转变,村民人均收入已超万元,绿水青山成为海雀村民的金山银山。

  万山朱砂古镇,曾经的矿区,变成了绿意盎然、景观别致的全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废弃多年的尾矿库,已成为碧水绿树、湖光山色的怡人景区。

  纳雍县骔岭镇,昔日开采煤矿留下的“伤疤”,变身青葱的茶园,万亩茶海成为当地群众从能矿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的重要支撑。

  从“无”到“兴”,贵州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生态产业链。

  “十三五”时期,贵州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一直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0%;拥有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从“兴”到“盛”,贵州交出的成绩单格外亮眼。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有力推动下,贵州一路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不断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发展势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

  编辑:徐倩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