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禁捕,看息烽如何助力上岸渔民开启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1-04-08 10:58   来源:息烽县融媒体中心  

  “打包、送货、整理门店......”一大早,在县城中城农贸市场里,杨刚在自家的冷冻食品批发门店内井井有条地忙碌着。

  今年46岁的杨刚曾是乌江库区息烽水域的渔民。他们家共有两艘渔船,以前捕鱼收入好的年头,年收入达5万余元。但“好景”不长,随着捕捞行为增多,鱼量渐少,一年下来,杨刚经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萌发了上岸创业的想法。

图片

  杨刚在自家门店里忙碌

  2015年,杨刚退捕上岸,在县城农贸市场内租了个店面做起冷冻食品批发行业。“现在门店生意挺稳定的,一年最少收入6万元,一家人的吃喝用度足够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杨刚一脸笑意。

  杨刚说,他是村里渔民中最早一批转产上岸的。“上岸”后,县直各部门没少给他帮助。农贸市场门面租下来后,他向县人社部门申领了1万8千元的场租补贴,后来他的两艘船还得到7万元的船网工具回收补贴,这些补助资金为他顺利度过疫情寒冬起到了很大作用。

  最近这两天,杨刚正在积极向人社部门申请5000元的自主创业补贴,预计近期就能发放。今后,如果他出现资金短缺情况,还可以向县人社部门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最高能贷款20万元,财政给予部分贴息。

  同样是退捕渔民,每个人“上岸”的动机并不相同,但都为阻止乌江变“污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图片

  王天宇打工的建筑工地

  王天宇今年36岁,流长镇人,2006年起,他们一家就以船为家。2016年,他放弃渔民身份,转产上岸。

  以前,做渔民的时候,一年能挣10多万,王天宇对这样的收入感到很满意。但了解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后,他决定响应国家政策,退捕上岸,开始新生活。“野生鱼是越来越少,乌江水是一年比一年黑。自从实施禁捕退捕政策后,河里的水变得清澈了,能够像小时候一样看到水底的鱼了。”王天宇说。

  这几年,王天宇靠在县城周边的建筑工地打工求生,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入5千余元,维持一家人生计没有问题。

图片

  山青水绿的乌江

  为了帮助他成功转产,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县人社局密切关注他的就业状况,工作人员经常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他的就业情况,向他宣传就业创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同时县人社部门还落实了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政策,为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划入2.5万元的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如果按现有养老保险政策每年300元正常缴费满15年后,到王天宇达到退休年龄时,每月将领到不少于400元的养老金。

  “虽然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少了些,但看到乌江生态环境一天天变好,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王天宇说。

  自中央、省、市出台禁渔政策以来,息烽县全面落实乌江禁渔退捕工作。在政府引导下,对乌江有着深厚感情的渔民为了守护乌江生态平衡,纷纷转产上岸。

图片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宣传全面禁渔退捕,号召大家都参与进来,年底在册的38名渔民全部都退捕上岸,县里按照每人每年2500元的标准为禁捕退捕渔民发放养老保险补贴,共计87.5万元,”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赵陈鑫谦向笔者介绍道。

  渔民上岸了,退得了、稳得住、能致富是关键。息烽县多举措并行,对转产渔民进行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跟踪服务,确保退捕一户就转产成功一户。截至目前,县人社部门对退捕渔民开展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宣传50次,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人。全县共有38名渔民,除5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丧失劳动力,其他渔民均实现上岸再就业。其中实现单位就业4人,灵活就业5人,乡村公益性岗位17人,自主创业6人,从事农业生产1人。

  编辑:杨娜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