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进步齐发展共繁荣 谱写民族和谐新赞歌——贵阳市积极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1-01-08 10:56   来源:贵阳日报  

  自2020年5月确定“2021年把贵阳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目标以来,全市各项创建工作积极有序推进。

  贵阳市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暨演讲比赛活动吸引了全市中、小学生,以同台竞技的方式参与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

  大型现代布依族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将代表贵州省参加2021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九进”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展开。

  ……

  在此过程中,贵阳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创建成效,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三感”社区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初步成效。

  接下来,全市上下将把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创建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建工作体系,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和示范单位,带动做好创建工作。

  优化顶层设计

  探索特色创建之路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常住少数民族78.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86%。全市共有49个民族,其中,汉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回族、满族、壮族、水族12个民族为世居民族。

  多年来,贵阳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自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全市强化各级党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宗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层层推动落实,积极创新探索特色创建之路。

  按照《贵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步骤和工作目标,我市先后制定了《贵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贵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测评指标细化表》《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军营、乡(镇、街道)、学校、宗教活动场所、景区和商业街区的实施方案》等8个规范性操作方案,指导和推进全面创建工作。运行中,建立了创建办工作运行、综合调度、精准监测评估、调研督查、统筹保障、责任追究和考评结果利用机制,实行双月会议调度工作制、成员单位联络员每月工作培训和例会制、每周工作研判和协调例会制,构建了有效的运行体系,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按照新时代民族工作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针对创建工作专职人员,我市通过专题培训、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先后培训从事创建工作的干部职工500余人次。

  开展丰富活动

  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军营、乡(镇、街道)、学校、宗教活动场所、景区和商业街区“九进”活动,是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基础性工程。

  近日,白云区大山洞街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主题活动,街道爱心妈妈赵世荣围绕热爱祖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等话题,细致讲解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鼓励各民族学生互助共学、营造多元多彩的校园文化。

  在“民族团结进企业”活动中,市国资委指导贵阳城发集团开展“创建民族特色站 打造能源新形象”活动,将天河潭加油站打造成为“民族特色加油站”,利用站区外墙制作民族文化宣传墙,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如今,丰富多彩的“九进”活动正在全市持续开展,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了各民族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市以多元化活动为载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

  去年10月18日,由贵阳市体育局、贵阳市民宗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杯”篮球赛在贵阳奥体中心开赛。从10月中旬持续到11月底的45场比赛中,来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300余名职工组成21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大家纷纷表示,比赛为各民族同胞相互交流、增进友谊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去年11月27日,贵阳市选送的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经层层选拔,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将代表贵州省参加2021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是贵阳市选送的剧目首次代表贵州登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

  《云上梯田》是一部反映基层各族群众通过贯彻党的新发展理念改变自身生活的现实题材歌舞剧,以“脱贫攻坚、感恩奋进”为时代背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利用大数据手段和现代化技术帮助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新风貌。

  深度融合发展

  拓展多元创建载体

  我市将创建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依托全市各级党建平台,大大拓展了创建载体。

  市创建办编印《贵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知识百问》等,提供给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职工学习使用;通过“筑红云”党员干部学习平台推送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问答。市直机关工委在81个机关党组织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采取问答、测试、竞赛等方式,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党员干部中入脑入心,各区(市、县)实现创建工作“进机关”全覆盖。

  我市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街道)、进社区(村),促进全市民族乡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每年投入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资金10多亿元,大力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到2019年末,全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38户共10458人已全部提前实现脱贫。

  在民族乡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截至目前,我市18个民族乡的水、电、路、4G通信等实现保障全覆盖;垃圾、污水收处率明显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民族乡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国家要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通过国家评估;就业、医疗、养老等全面实现新跨越,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辉 实习记者 舒锐

  编辑:梅婕

  统筹:汪序安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