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2024升级版舞剧《天蝉地傩》:侗歌傩戏的文化碰撞与焕新绽

天上的蝉、地下的傩。15年前,一部连通贵州侗族大歌和土家族地戏的大型民族歌舞剧《天蝉地傩》首演。这里的“蝉”,源于侗族大歌代表作《蝉之歌》,是“天籁之音”的象征,在剧中成了女主角的名字;男主角“仓”是身怀绝技的傩戏艺人,傩戏又称地戏,讲究的是“戴上脸壳就是神,放下脸壳就是人”,“脸壳”即傩面。天与地、“蝉”与“仓”由此相遇,一段山水间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

图片

年轻的土家族傩戏艺人“仓”,在傩戏上有着精湛的技艺,但是由于脸上的一块伤疤,他不愿以真面目示人,在表演傩戏之余只与自己雕刻的面具在一起孤独地生活。经常观看他傩戏表演的侗族女孩“蝉”因为他的技艺逐渐爱上了他,“仓”的心扉由此打开。但命运没有眷顾他们,另一个青年“卯”也爱上了“蝉”。三人之间一场爱恨情仇的冲突过后,风雪掩盖了一切,留下一个残缺的面具,述说着关于人和神、爱情和生命、真实和虚幻的秘密。

图片

《天蝉地傩》通过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高品质的转化运用与提炼、“大观园”式的精华展示,成为地方性、民族性鲜明的经典剧作,也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活态性保护的杰作。

该剧上演以来大获成功,曾先后在北上广闽等10余个大城市巡演、在贵阳驻演累计200余场,囊括了包括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华奖在内的中国舞蹈界国家级比赛全部奖项,并于2010年获国家舞台精品艺术工程项目,2015年再度入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创作项目,2021年中国文旅部“百年百部”精品剧目。获得的评价包括:一部触碰人心的灵魂之作;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文化进行重新解构;中国舞剧精品之作;贵州舞台文艺作品巅峰之作。

今年3月,《天蝉地傩》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出品方、演出方贵州歌舞剧院随即展开复排演出工作,执导该剧的贵州籍著名导演丁伟再次应邀赴黔进行升级打造。6月27日、28日,2024升级版《天蝉地傩》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首演,由此拉开了该剧在大湾区7城15场演出的序幕。

根据演出计划,该剧将在7月陆续登陆广州友谊剧院、深圳保利剧院、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佛山大剧院、珠海大剧院、澳门威尼斯人剧场,目前票房走势良好。与此同时,《天蝉地傩》2025年北方片区、西部片区的巡演计划正在筹划中。贵州省歌舞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剧院将持续推动经典剧目常演常新,推动贵州优质文艺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图片

导演说

家乡情结的艺术化呈现

扎着一条马尾小辫、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的丁伟导演,再一次出现在贵州省歌舞剧院排练厅。一身标志性装扮的丁导,说起15年前执导的《天蝉地傩》,是从“家乡情结”开始的。

丁伟是贵阳人,有人曾将他的艺术履历归纳为“三级跳”:1983年受邀由贵州省群艺馆到河北艺校执教;1986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首届舞蹈编导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三级跳”使其最终在代表中国民族歌舞最高水准的艺术院团里,成为挑大梁的一级编导,并曾出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三、四十年的舞蹈舞剧生涯、两百多个作品,几乎悉数与“少数民族”有关,代表作《牧歌》《呦嗬》《小河淌水》《马勒访天边》等无不例外,均是各地不同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呈现。其鲜活的、极富民族色彩和时代审美的作品层出不穷并获奖无数。

图片

丁伟的一大心愿,是将家乡贵州的民族歌舞艺术化推出去。先是有了舞剧《好花红》,把黔地民族舞蹈化作优美无比的画面;接着是在2005年12月执导第二版《多彩贵州风》并于次年上演,演出“精致、精湛、精美”;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阳举行,丁伟在开闭幕式演出中担纲总导演。

眼下这部《天蝉地傩》,是丁伟2009年的作品。但最早起心动念创作一个作品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中央民族大学时。他说,就读中央民族大学时,贵州黔东南的几位歌手去学校演出,他第一次听到《蝉之歌》就被深深地打动,没想到有这么动人的声音。“虽然不知道唱的内容,但那种旋律、那种轻盈、那种灵动,真切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用这个音乐做一个作品。可以说侗族大歌是我很多年前就埋在心底的一颗种子。”

他对傩戏也有一种独特的情怀。“面具在京剧等许多戏种里都有,每一个面具背后都有不同的人物,都蕴藏着一个故事,它是神和人的媒介。”丁伟说,震撼他的是傩戏的艺人:他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非常执着,有人一辈子都在唱傩戏,唱戏就是他们的生活。“虽然时代的波浪总会把一些东西慢慢卷到历史的边缘。但是,我在采风时见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艺人,走路都有点困难,但一提到傩戏,他双眼放出来的光和表现出来的执着状态,是我永远忘不掉的。”

执导完第二版《多彩贵州风》后,贵州省歌舞团(贵州省歌舞剧院前身)邀约丁伟导演,表达了想创作一部舞剧以延续20世纪50年代《蔓萝花》的辉煌。舞剧要代表一个专业院团的最高表演水平,且要比肩《蔓萝花》,难度不小。

图片

丁伟编导舞蹈、执导舞剧,一贯讲究音乐的节奏、意境、旋律的色彩,演员的情绪、主题、动作的准确,服化美也包含在内。新作品音乐上自然离不开“侗族大歌”。“但侗族大歌是天上的声音,轻柔优美,可惜没有故事冲突。任何作品必须有一个感动观众的灵魂,要有一个触动观众心灵的故事,要有感人的情节;恰好地上人间的傩戏,有着强烈的故事冲突。”丁伟说,“天上”和“地下”两种艺术形式互相糅合,讲述人世间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会是很有益的尝试。于是创作团队专门去了德江、安顺天龙等地采风,请民间老艺人来表演,深入了解傩戏,把侗族大歌和傩戏这两个艺术种类串在一起。采风结束回到贵阳,舞剧《天蝉地傩》的轮廓已经初现。

糅合两种艺术门类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侗族大歌的魅力在于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伴奏会磨灭侗族大歌的独特艺术性。但在塑造人物、描述情节时,没有伴奏是不够的,怎么办?傩戏有舞蹈动作,侗族大歌的背景下能跳舞吗?“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丁伟说。最终,《天蝉地傩》里侗族大歌一出来,就感觉整个音乐是很悠远的,也并没有用很多的气氛把动作给压倒,既保留了侗族大歌独特的演唱方式、表达方式,也符合这个时代观众的欣赏。“15年前做的这样一个尝试,今天回过来看,还是很有意义的。”丁伟说。

由傩戏衍生的故事情节也很精彩。《天蝉地傩》巧妙地将傩戏穿插成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舞剧的叙事由傩戏来推动,而且傩戏面具在展现人物性格与情节冲突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男主人公“仓”的脸上有一个伤疤,这使得他变得内向而怯懦;而面具就成了他身体残缺的掩饰,也成了他内心自卑的掩饰。这样,戴上面具的“仓”与不戴面具的“仓”判若两人:在人前表演时展现出来的是其自信与勇敢,在人后孤独时展现出来的则是他的自卑与伤感。这种变化是由于他的技艺与其身体缺陷的反差所造成的,而面具正好成了这两种性格的中介,也使故事变得更为曲折。

最后上演的《天蝉地傩》,结合傩戏唱腔、侗族大歌、西洋管弦乐、中国民乐等音乐元素,融合传统傩戏、杂技与现代舞、古典舞、贵州民族民间舞等多种语汇,同时辅以贵州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风俗画面,既有传统美学韵味又有时代色彩。这也是我国首部大量以侗族原生态音乐做素材的大型民族舞剧。

15年过去,《天蝉地傩》再出发。和15年前相比,整个社会的开放度、舞台的审美走向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家更加开放,观众接触的信息更广,观众对舞台呈现的手段、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对内容要求更加凝练、更加集中。”为此,丁伟在复排提升上,有一些新的思路:“删掉了约八分钟的内容,同时吸收了现代年轻观众喜欢的一些表演形式,比如街舞、国标舞等因素,让它离时代更近一些,同时保留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和特色,力求在不破坏故事线的前提下,让这部戏更可看、更紧致、情感更有力。”

图片

演员说

演绎经典再创经典

《天蝉地傩》上演15年间,已先后有三代演员出演了这部经典舞剧,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已成为省内舞蹈界的中坚力量。此次参演2024升级版《天蝉地傩》的主要演员,已是第四代,且为女主角“蝉”、男主角“仓”分别准备了三组演员,参与大湾区的7城15场巡演。在诠释这部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在丁伟导演的指导下,他们经过了漫长的打磨和钻研,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成长突破。

在升级版《天蝉地傩》特邀主演黄龙标看来,该剧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人物内心丰富、对舞者的情感表达和舞蹈张力要求极高。“因为第一次接触傩戏,这种古老而复杂的表演形式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黄龙标说,在他的理解中,“仓”因脸上的伤疤感到孤独与自卑,然而,当他投入傩戏表演时,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呈现出鲜明对比,仿佛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排练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珍贵的体验,为了快速进入角色,我从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开始,再通过外在行为来加强角色的体现。从角色的外在特征入手,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个角色——一个因为脸部伤痕而变得自卑的人。然后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我试图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完全置入角色之中,思考如果真的拥有这样的外貌和经历,我会如何感受,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我能更快地与角色产生共鸣,以此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角色形象,实现角色的深度演绎。”他告诉记者,“通过这个角色,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内心的纠结,以及艺术对一个人灵魂的疗愈力量。”

贵州省歌舞剧院舞蹈演员程思佳第一次演绎女主角“蝉”时,只有17岁。“那时候的‘蝉’是清纯的,对于爱情是懵懂的,但也是纯粹的。”八年时间过去,她再一次出演“蝉”。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在的她更能理解“蝉”这一人物内心情感的炙热。“我扮演的‘蝉’是一个勇敢、善良、对待爱情热烈执着的侗族女孩。男主角‘仓’,戴着面具跳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傩舞,‘蝉’被他的技艺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她无数次想摘下‘仓’的面具,想看看面具之下究竟是个怎样的灵魂。”她说,“仓”是自卑的,对于“蝉”的靠近,他一次又一次选择退却。终于,“蝉”热烈而执着的爱情使“仓”聚起所有的勇气褪下面具,相爱的人紧紧相拥。这一刻,“蝉”成为“仓”的救赎。

除了对角色的理解、领悟和表现,《天蝉地傩》第四代演员在采访中还谈及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提升。

黄龙标说,第一次在贵州出演有挑战性的角色,得益于贵州省歌舞剧院及主创团队的陪伴与支持。在贵阳期间,不少比他年轻的演员,热情地称呼他为标哥。“他们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在排练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职业精神和耐心,无论多晚,他们都会陪我一遍遍地磨戏,一遍遍地练习。这种加班加点的努力,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力量,也让我对这部戏更加充满感情。”他说,“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仓’这个角色,是他们的陪伴让整个排练过程中的艰辛变得温暖和值得。让我对剧院有了更深的归属感,也使我在表演上更加自信。我为能参与到这样一部作品感到无比荣幸,它不仅提升了我的表演技艺,也让我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次和圈内这么优秀的演员一起合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是一种幸运。”程思佳表示,她和男主角黄龙标彼此是陌生的,在双人舞的技术上、情感上,两人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磨合,去适应彼此的节奏,“和标哥的合作很愉快,他能很快地带动我进入角色,激发我的情感,去演绎一个全新的‘蝉’。”程思佳说。

贵州省歌舞剧院演员张猛,在此次演出中也扮演了第二组男主角“仓”这一角色。“‘仓’的内心非常复杂和丰富,在排练过程中,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与转换,这也是我感受到此剧“仓”一角最大的难点。”他告诉记者,通过反复排练和磨合、阅读剧本、理解剧本、感受角色,自己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点,“丁导特别提醒,在演绎角色时,要先进入角色的内心,然后从内心出发去舒展肢体动作。这让我学会忘记舞者的角色、从人物角色出发去表达情感,表达人物。”张猛说。

升级后的《天蝉地傩》在贵阳首演后,将于7月走进大湾区,在广州、深圳、惠州、佛山、珠海、澳门开展巡演。为此,剧院进行了近半年的精心准备,也得到了大湾区各界的热情关注。贵州省歌舞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经典剧目常演常新,推动贵州优质文艺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2024升级版舞剧<天蝉地傩>:侗歌傩戏的文化碰撞与焕新绽放》文图来源于《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