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清镇频道 > 基层动态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肉牛产业“犇”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近日,走进清镇市流长苗族乡水淹村一家名为富民顺昌种养殖农民农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标准化的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排成一字型悠然嚼食着草料,饲养员穿梭在牛舍里清扫、拌料、喂食忙个不停。

图片

  据了解,该合作社负责人王程是水淹村本地人,2017年成立合作社,在镇远、玉屏等地从事肉牛养殖已有7年,去年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因看好流长苗族乡的地理环境,也想带动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便选择回回乡投资。养殖基地于今年2月份建成,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有2个牛棚,存栏肉牛500头,主要品种西门塔尔三代,年出栏肉牛可达600余头。

  “建养殖基地市里给补助,贷款有贴息,流长乡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养殖基地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府有扶持,我们肯定要有回馈,尽力带动本地农户一起发家致富。”王程说。

  据了解,对脱贫户,合作社可以先把牛赊给他们,并教他们科学的喂养技术,待牛出栏后再还本金,解决脱贫户进牛本钱困难问题。对本地散养户,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到合作社进牛,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并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另一种方式,农户先交2万元押金,合作社提供一头能繁母牛,并保证每年能繁育一头小牛,到期农户归还母牛后,合作社退还农户押金。

  水淹村现有274户肉牛养殖散户。自从养殖场建成后,陆续有村民来合作社咨询养牛的情况,部分已从合作社进牛。这些年,牛的价格一直稳中有升,目前一头成年牛能卖两万多元,农户对养牛充满了信心。除带动村民一起养牛,养殖场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

图片

  “我在养殖场当饲养员,一个月有4000多块钱,一年下来有5万来块钱,不用出远门,既可以在家照顾老小,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水淹村上寨组村民李天虎高兴地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展肉牛产业可催生“草产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种草需要大量土地。当下,由于村里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撂荒地,可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荒地闲置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当地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解决不能远出务工,提供一个就近务工挣钱的机会,让他们既照顾了家又能实现增收。

图片

  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种植牧草,从整地、种植到收割牧草,大概5个月,每天需要30至50个劳动力,每天每个劳动力150元。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向其他农户收购青草、稻草、玉米和豆秆等秸秆,既增加农户收入还减少农户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我们准备规划建一个活牛超市,解决流长及周边乡镇农户‘买牛难、卖牛难’的问题,打通产销一体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串起‘肉牛养殖+蚯蚓养殖+牧草种植’循环农业产业链,把肉牛粪便进行有效利用,实施套养套种,既防止污染环境,还能变废为宝。牛粪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蚯蚓生长的‘沃土’,蚯蚓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牛粪消化以后产生的蚯蚓粪含有大量的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一举多得。”对于合作社下一步的规划,王程已了然于心。

图片

  “流长苗族乡历来有养牛的传统,而且在肉牛养殖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里的气候适宜肉牛生长,本地‘腰岩黄牛’是苗族同胞百年来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已纳入中国牛种基因库。并且周边‘2小时经济圈’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前景广阔。”流长乡党委书记左乾伦说,下一步,流长苗族乡将积极培育肉牛养殖合作社,引进肉牛养殖企业,着力在规模化养殖、屠宰和精深加工、拓宽品牌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真正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来源:清镇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陈勇

编辑:程晨

统筹:李华莹

编审: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