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新闻频道 > 本地新闻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园区建在“家门口” 农民变身“上班族”

4月18日,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来自小碧乡云关村的陈方杰和几位村民正忙着为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包装加工好的辣子鸡。

谢芝娇在圆通贵州分拨中心流水线上作业。

2015年起,经济区小碧乡的16个行政村,有15个村被整村搬迁,村里的林地、耕地、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四块地”)等被征收,陈方杰成了失地农民。虽然手中多了一笔拆迁款,但她觉得,坐吃山空的日子过得并不踏实。三年前,她来到味特食品公司,成为一名特色食品加工工人,过上“早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来自小碧乡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区工业、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目前,该乡已有近3000名村民选择在经济区的各个工业园、物流园以及商超等企业上班,其中,相当部分村民已成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失地农民变身车间工人

每天早上8点,陈方杰从家中出发,骑车到味特食品公司上班,下午5点左右下班。这样的生活,她已经过了三年。

“刚整村搬迁那几年,没事做,很迷茫,家中每笔开支都是用征拆款,总觉得坐吃山空,不是一回事。”陈方杰,来味特食品工作前,她曾去广东过打工,但由于年龄较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工资并不高,除去各类开销,一年到头所剩无几。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不仅不用千里奔波,开销也降低了不少。

“目前,有26名小碧乡的村民在这里上班。”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登荣说,这些村民大部分都是生产车间工人。

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是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最早入驻的食品企业之一。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味特食品,已从当年10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为拥有4万平方米厂房的生态特色食品企业,年产值从500万元跃升至5000余万元。企业一路见证了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也见证了村民居住环境从农村变为城市、身份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

“近年来,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园区办等持续关注下,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已逐渐规范,基础设施更是得到全面提升,园区附近还有很多公租房,为企业及员工提供便利,给企业增添了发展信心。”王登荣说。

据经济区经济发展局统计,截至目前,龙洞堡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03家,其中规上企业(工业、商贸)有26家。从整个经济区的情况来看,2023年,经济区规下工业企业有462户、规上工业企业有71户。随着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佳海贵阳临空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园区的建成投用,工业园区的企业还将不断增多,将为周边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物流产业带来就业岗位

除了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区物流产业崛起,越来越多的小碧乡村民选择在经济区临空物流园上班。

39岁的夏敏是小碧乡秦棋村人,已在顺丰物流园从事分拣工作两年多。

秦棋村2015年整村搬迁,2019年逐渐回迁到交建花园,小区目前有劳动力人口692人。

“村里有了这个物流园,大家就业方便多了,年轻人基本都在物流园里做事情,有的开叉车、有的搞分拣、有的做扫描、有的卸货装车,总共有三四百人在物流园上班,收入少的一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多的有六七千元。”秦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家祥说,平时,这些物流企业都会向村里提供就业信息。物流高峰期,各个物流园的临时用工需求会激增,一天就要五六百人。

来自小碧乡大地村的谢芝娇,是圆通贵州分拨中心的一名操作员,已在自动化的套包区封包、上包三年。

“以前,大家都到外省打工,现在,这边物流发展起来,给大家带来了就业机会与平台,乡亲们开始在家门口就业。”谢芝娇说,她家里的很多亲戚都在物流企业做事。

据悉,圆通贵州分拨中心有800多名员工,相当一部分员工来自小碧乡的秦棋村、猫洞村、马寨村。

历经近十年发展,目前,经济区已汇集顺丰、圆通、菜鸟、茅台、车夫网、博凯等一大批知名物流企业和项目,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有13家,大小企业有150来家。随着物流园区配套设施持续完善,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23年,经济区在营物流项目就业人数有3243人,较2022年增加845人。

目前,经济区规划建设的物流项目还有16个,已完工7个、在建4个、拟建项目5个。随着阿里巴巴菜鸟智慧物流园、车夫网国际空港物流中心、贵州茅台智慧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投用,经济区的空港枢纽优势以及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显著作用,也将为贵阳贵安实施“强省会”行动提供强有力支撑。

多举措助村民“家门口”就业

除在工业园区、物流园上班外,随着辖区商贸、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小碧乡村民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宽广。例如,经济区最大的商超砂之船(贵阳)奥莱,销售额连续5年突破10亿元。2023年,砂之船(贵阳)奥莱的客流量达千万人次,年度销售额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33%;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等景区景点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自砂之船(贵阳)奥莱开业那一天起,木头村村民廖忠会就在这里做导购,至今已干了六年。

“上一天,休息一天,也不是太累,关键是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廖忠会说,木头村离砂之船(贵阳)奥莱不远,她几乎都是走路上班,前后也就十来分钟时间。除了基本工资,奥莱还为她购买了“五险一金”。随着砂之船(贵阳)奥莱不断发展,如今,在里面上班的村民越来越多。

来自小碧乡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小碧乡16980名劳动力人口中,除去劳动年龄范围内的特殊人群,有13910人(含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就业。其中近3000村民选择在经济区各个工业园、物流园等上班,成了产业工人。

“搬迁后,村民手里有了一笔拆迁款,一开始,很多村民并不想上班,安排他们进厂也不太愿意,但这种情况正在慢慢转变。为长远考虑,上班的村民越来越多。”小碧乡云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仁说,村里计划进一步把企业信息收集起来,再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技能,使之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

为帮助辖区村民顺利就业,近年来,小碧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与辖区企业联系,及时掌握群众就业意向,打通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之间的通道,不断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下一步,小碧乡将乘产业发展东风,汇聚政府、社会力量,与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搭建就业平台,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开启订单式、定岗式培训,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岗就业、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高慧 记者 杨源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