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汪曾祺先生作品:烟火人间抚人心

  一位作家,只要他的作品被人们阅读着,他就还活着。汪曾祺先生去世已有27个年头,但汪先生及其作品总被众多“汪迷”提及。

图片

  汪曾祺自194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钓》起,直至1997年病逝,汪先生的每一篇作品都独具味道。其创作生涯历经半个世纪、跨越两个时代,可谓前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师从沈从文,后启寻根文学、回归民族传统的思潮。他的创作,小说、散文、戏剧、文论、新旧体诗等诸体兼备,皆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堪称文体家;又兼及书画、多有题跋,以博雅名世。

  他的作品,既深受中外读者喜爱,也是文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对象。不论生前还是身后,他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代代“汪迷”乃至“汪学”研究者的身影。汪先生逝世后一年,第一部《汪曾祺全集》面世;在逝世20周年之际,全新一部《汪曾祺全集》再度面世。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按内容分类出版的汪曾祺单行本名目众多:《人间草木》《人间五味》《汪曾祺回忆录》《世间小儿女》《戏·文》《汪曾祺谈艺录》《觅我游踪——汪曾祺纪记游》《水流云在——我的西南联大岁月》及精选本《汪曾祺小说》《汪曾祺散文》等,进一步推动了“汪曾祺热”。可见,这个可爱的老头儿是多么有“读者缘”。

  当下,从民间的阅读到官方评奖,从市场到课堂,从网络到印刷,汪曾祺先生均以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进入经典作家的序列。

  “汪曾祺热”为何会延续不断?大概在于汪曾祺首先是一个“生活家”。这在其《人间五味》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无论水草丰茂还是风沙遍地,在他笔下都能留下活色生香的独特印记。他眷恋故乡高邮,这里有扬州独有的“杨花萝卜”、有散发着植物清香的“蒲包肉”,也有水乡诸多诱人的湖鲜;回顾西南联大的“七载云烟”,他对“滇菜”念念不忘,无论是学生党借以开荤解馋的汽锅鸡、还是名门才女张充和亲制的“十香菜”,都饱含着他对青葱岁月的甘美回忆。汪曾祺曾在《食道旧寻》中说:“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也因此,汪先生的文字中间始终弥漫着那种热腾腾的生活和恬淡的趣味。他给我们描绘的是热乎乎的人间,那种有烟火气的人间,这让我们重新打量生存的世界。

  美食普遍出现在汪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之中——这两种文体是其创作的主体。他的散文,是真正要写美食的。以美食入散文,这实质上是拓展了散文这一文体的题材边界。汪先生散文里的美食写得很实,充满了生活情趣与人生况味。透过文字领略佳肴的“五味”,亦能体会到美食背后那一段段真切可感的人生故事、生意盎然的民俗典故,正应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汪先生的小说里也会提到美食,但美食仅是一个背景,用于表现人物的身份或者经历,美食丰富了人物的信息、增加了小说的厚度。

  不仅写美食,汪曾祺还擅长做美食。但他所瞩目的往往是那些平常的食物,他所钟情的吃食,也多是些“家常酒菜”。他餐桌上的菜品不追求食材的名贵,豆腐、萝卜、菠菜、蘑菇是盘中常客。即便是剩下的油条,也能在他的巧手精制之下焕发新意,令人食指大动。在《自得其乐》一文中,我们看到了汪先生的“自制油条”——“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有如他热衷的美食,随心所欲皆可称“美”。这无疑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怎么做都好。毕竟,汪曾祺先生先是生活着的人,然后才有生活着的美食和文字。

(图文来源于《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