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尽享柳树之美的“赏柳攻略”

图片

  3月,春风吹彻大江南北,新绿的柳树正是春光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最新一期《博物》期刊,策划了一份全方位、多角度的“赏柳攻略”,从日常生活、人文民俗、植物学等方方面面,尽享柳树之美。

  从日常生活角度而言,柳树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最熟悉、最不会认错的树。柳树以其独特、飘逸的外形,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常见的柳树中,“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垂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种类,可谓柳树中的“经典款”。国内栽种垂柳最多的就是长江中下游水乡,“烟波翠柳”“岸柳成行”“西湖柳色”,勾勒出清新润泽的江南春景;在长江以北,无论城市乡村,常见一种“头发”不太长的柳树:分枝几乎都是直立或斜展的,不怎么下垂,整棵树就像个短发蓬松的精神小伙。因为它比垂柳耐旱,被人们称为“旱柳”;在内蒙古、甘肃、山西、宁夏等地的沙丘地带,很难见到高大乔木状的柳树,沙柳、黄柳、沙杞柳等灌木柳树作为治沙先锋,被广泛运用在植树造林项目中。

  但从植物学的角度而言,柳树的“家族成员”之多、之奇,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日常生活中,在花店、园林、家具店,甚至烧烤摊上,总会遇到一些叫“某某柳”的东西,它们有的跟柳树相似,有的却好像八竿子打不着。那这些“柳”到底是不是柳?比如用“红柳”枝条串起的红柳枝烤肉,红柳是荒漠地区为数不多的“长得快”的植物,萌发力很强,即便砍掉枝条去烤串,仍能迅速长出新枝。但红柳跟柳虽然名字接近,亲缘关系却极其遥远,不能被当作一种柳树;再如常常出现在家具店里的“水曲柳家具”,其实水曲柳也不是柳树,而是木樨科梣属植物。植物学家大概是看它树冠开展,与柳相似,羽状复叶的小叶也有点柳叶形,才取了这个名字。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看上去不是柳树,但实则属于杨柳科柳属的植物,比如花店里红色的“银柳芽”。

  从人文民俗的角度而言,柳树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柳树主要有“惜别”与“驱邪”两种文化象征意义。先是“惜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愫最早出现在《诗经》中。随后,柳的惜别意义在中国历代文学中颇为常见。又因柳与“留”谐音,所以柳树也有一种祝福与相思的寓意;再是“驱邪”:柳树具治病、祛鬼、驱邪避毒的功能,且即使受到有毒气体危害也容易重新萌芽生长,因此被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也被视为神灵之物。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柳树被赋予缅怀逝者的寓意,失恋者也会将柳枝编成圆环戴在头上,哀悼逝去的爱情。比如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里就隐晦地用到了这一风俗——为爱疯癫的奥利菲亚,正是在河边爬上一棵柳树,不幸落水溺亡。19世纪画家米莱斯据此创作的油画《奥利菲亚》,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幅油画不仅笔法细腻、美轮美奂,还通过大量写实的手法,用“花语”烘托了剧情。

文图来源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