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新闻频道 > 播报天下

剪影不简单,春晚如何用“藏”的艺术打动人心?

习惯了红红火火的春节画风,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有几抹水墨般清雅的“剪影”格外抓人眼球,叫人念念不忘。

image.png

剪影,是一种“藏”的艺术。在今年春晚的创作过程中,总台台长和导演组讨论时多次提出用好“剪影”的表现手法,用四两拨千斤的光影效果,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一抹剪影余味悠长,在1号演播厅“有限”的一方舞台上,用光的语言雕琢出“无限”的意蕴遐想。

点到即止,余音绕梁,这才是高级。对于春晚中《不如见一面》《拼音》《咏春》这三部“以影绘情”的作品,不如一起静下来感受它们的“影”外之音。

我歌月徘徊

纤纤相思愁

皓月当空,月光勾勒出女歌手的轮廓;几面洒满月光的窗前,男歌手独自且弹且唱。一轮月、几面窗,在视觉上把一方舞台分隔成了两个空间,对应着歌词中“求而不得”的思念感,直挠人心。

图片

这首《不如见一面》迅速冲上各大音乐平台的热搜榜首位,“从春晚来的”网友涌进评论区,书写起自己的故事。一首气质凄美的歌,为何能如此抓人,让人忍不住反复“单曲循环”?

早在节目策划阶段,总台台长慎海雄就向导演组推荐了这首歌,认为它兼具“人民性”与“意境美”,并要求在歌词和舞美设计上“全新打造”。于是,导演组调整了歌词,在原版的基础上扩大意指范围,让歌曲展现“人与人之间更广泛的思念”。

歌词迅速修改到位,但舞台的呈现成了让人反复琢磨的问题。如何表现“想见却无法相见”的感觉?如何营造恰到好处的丝丝愁绪?从初次彩排时用秋千承载思念,到二排时改用灯光打造“两个空间”,几番尝试总让人感觉“还差点儿味道”。最后台长提议,用“剪影”去晕染思念的情绪,可以考虑用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以月亮为背景。这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

顺着技术呈现的逻辑,导演组用“月亮”来衬托“思念”,再叠加上月盈月缺的变化,“时间流逝”的感觉就跃然而出。

image.png

image.png

这一版修改让歌曲呈现一下跃升了一个艺术等级,台长还在歌手的走位和情绪表现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细节建议。春晚总导演于蕾感慨,“台长有非常强的审美判断,很敏感,会帮我们拉升创作,往最符合老百姓诉求的方向上去调整。”

什么是属于我们的东方美?是含蓄、隽永、婉约、留白,引人遐想、余味悠长。月影迟迟,歌声将丝丝愁绪点到即止,舞台进一步拓展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生命哲思。一曲终了,仍意犹未尽,细细咀嚼起故事脉络,究竟是思念亲人、家乡,还是爱人、朋友,每个人都能写下自己剧本的答案。

图片

一秒定格

“背影”里的中式父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开头的第一句话。“背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中刻画“父亲”的经典意象。

每年春晚都会有歌唱亲情的曲目。去年的《是妈妈是女儿》聚焦“母女”关系,让网友纷纷“泪目”,更对今年的曲目攒满了期待。珠玉在前,今年歌唱“父子”关系的《拼音》要如何接住期待、继续创新?慎海雄台长建议春晚导演组选择了这个经典意象:背影。

图片

一开始,舞台结尾画面的设计仅仅是滚动呈现歌手和全国征集的父子照片。不同于《是妈妈是女儿》的“对话感”,《拼音》重在“独白感”,最后要实现情感的升华,可是照片墙的呈现却让导演组感觉“唱到最后有点兜不住了”。随着歌曲进入高潮,儿时的旧场景褪去,大屏上浮现出的一张张真实照片让人唏嘘光阴流逝、父亲日渐衰老……如何承接这已经被这满屏照片墙推高的情感?

图片

围绕这一点,导演组又展开了几轮“头脑风暴”:要让歌手坐在台沿上自然收尾吗?还是让他与儿时的家庭合照再度“同框”?或者沿用去年的方式,用一句话来点题?这些模式都被一一推翻,几次探索尝试下,大家又摸到了“影子”这一灵感。

导演组尝试以真人比例打造父亲的背影,背影里的父亲还是年轻的模样。总台台长审看过后,提出要再放大背影的意象,一定要既有沧桑,又要伟岸。这一修改成了整首歌曲的“点睛之笔”。

这样的艺术化加工之下,才有了最后“跨越时空”的父子牵手。歌手抬手牵住高大的父亲背影,随着灯光暗去,歌手也融入剪影,一副“大手牵小手”的背影如同时光倒流,像父亲牵着年幼的我们一样。这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父亲的形象投射,一个背影,素描一段父子情,让人为之动容。

图片

“形影”相随 招招带风

好飒的中国功夫!

咏春拳,拳快而防守紧密,在刚柔并济间突发寸劲;八卦掌,追求身捷步灵,身体起伏拧转,随走随变。当咏春拳和八卦掌来到春晚舞台高燃过招,如何以直播形态呈现“武学气韵”?

图片

密集的鼓点声中,一道巨大的人像剪影出现在黄褐色的巨幕上,马步牢固、拳拳带风。目光正随着人影挪不开眼,只见一个腾空飞旋过后,“叶问”同步从屏后翻旋而出,来到台前。那人那影,一时间让人恍惚,什么叫“形影相随”,什么叫“弄影团风”,如今就在眼前!

节目的第一眼,就是“剪影”。这一“未见其形,先见其影”创意,也是来自总台台长。导演组在绿棚中采集了演员的独舞动作,处理过后投放在舞台的竖面屏上。除了开场第一幕,咏春拳展示到高潮部分时,多个招式各异的剪影也在演员背后的屏风上晕染开来,形、影、神在这一刻高频共振,网友直呼“感受到了大道至简的质感”。

图片

将《咏春》这一已经成熟的舞剧搬到春晚舞台,并非简单的“腾挪”而已。在春晚的“直播态”下,对镜头和舞美的考验是近乎苛刻般的严格,各个方面的分寸把握都要不遗余力。总台台长在推荐这个舞剧片段时,就提出了几个建议,包括演员服装从黑色的香云纱改为绛红色,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要从男主角一一过招“大败”女主角改为相互切磋武艺。

图片

在切磋进入高潮时,舞台背屏由黄褐色转入红色。哪一种“红”才能与前一种色系完美衔接?哪一种“红”才能暗示较量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为了找到这抹刚刚好的“红”,导演组在舞台屏幕上反复调试,最终尝试关闭所有背屏,用灯光来晕染,这才终于寻觅到这抹春晚版“咏春红”,剪影的效果被再次凸显。

图片

两大高手在“影”中出招,由实入虚,再由虚入实,没有多余的色彩,只是光勾勒出的线条之美、轮廓之美、联想之美,氛围感瞬间拉满,让《咏春》的春晚呈现别具一格。

剪影,虽然至简,却仿佛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个传送通道,把无尽的情感化作一道光影直通我们内心深处。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到“文艺的道”时,曾说它“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春晚正是以这样的境界去不断推敲作品,让那些或浓烈,或淡然,或难以捕捉的情感,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作品之中。

“影”的对立面是“光”,因为有“影”的出现,节目愈发形象鲜明、光彩倍绽,无语胜千言。

编辑:范天一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