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经开频道 > 经开要闻

一个产品从赚5.5元到2万元!经开这家企业是如何做到的?

加工一个产品只能赚5.5元,一件产品加工时间是半小时,去掉各种税费后,企业还能盈利吗?答案是不能。

位于贵阳经开区的贵阳志源机械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志源机械”),此前就干着这种倒贴钱的活。然而,该公司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拥有了核心优势,扭转了亏损局面,并在2023年成为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近日,记者走进贵阳志源机械的加工车间,一眼看见的就是形状各异的器械。“这些并不是产品,而是公司自主研发、用来高效加工产品的工装夹具。”该公司副总经理梅岚柊解释道。

“这些工装夹具,让我们成功扭转了亏损局面,成功把劣势转为优势,让企业从一个普通的加工厂蜕变成一家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产值实现翻番。”梅岚柊说,目前,公司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达40%。

2012年,三名志同道合的老航空人在贵阳经开区联合创办了贵阳志源机械。三名创始人凭着多年对航空产品的了解,认为某些产品零部件亟需技术革新。也是因此,企业在创办之初就明确,要通过技术革新,为航空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锻铸件配套。

公司从只有两台设备的困境中艰难启程。“我们加工锻铸件的材料由主机厂指定并提供,成本很高,如果干废了,不仅不赚钱,还要赔钱。”贵阳志源机械董事长杨天飞说。

作为一家新创办的企业,主机厂一开始并不敢将附加值高的产品交给他们。几名创办人一家家争取,一些主机厂也需要扩充配套企业数量,于是将附加值低的小零部件拿给贵阳志源机械试手。

“一些产品加工一件只能挣几块到几十块钱,订单少、利润低。”杨天飞介绍,要成为主机厂的配套企业要过多重关卡。首先要过效率关,如果产品不按期交付,就会在次年被降低订单份额,连续三年出现类似情况,就直接被淘汰出局。其次要过质量关,首件鉴定合格,才有小批量订单,小批量产品鉴定合格,才会有大批量订单,具备批次产品加工的资格。

如何获得主机厂信任,打造公司独有优势?单纯搞加工,同行企业大多都能做。该公司决定另辟蹊径,避开主流赛道,去闯一条更难闯的路:自主设计研发精密工装夹具,让每一类产品都有工装夹具,实现批量加工,把加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提上来。

“因为批次多、批量少的产品特点,我们无法做到流水线制造,但工装夹具的开发,相当于为产品加工安装了‘加速器’,有些产品原来一天只能干几十个,现在一天可以干上千个,一套工装夹具可以干几十个人的活,同时保证了产品合格率、交付率。”梅岚柊说。

实事证明,贵阳志源机械的决定是正确的。通过工装夹具,公司加工的产品质量和效率得以保证。主机厂越来越信任,逐步把难度更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加工任务交给贵阳志源机械。2016年,公司开始盈利。

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一款长约500毫米、外观不规则的多边形产品已加工完毕。这个产品的四个面都需要加工,且每个面加工的位置、大小、构造、公差要求均不相同,空间结构极为复杂。这个原料8万多一个的产品,只要干废一个,就要赔偿十多万元,这批订单就白干。

“我们为这个产品设计了匹配的工装夹具,在零件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工装夹具来旋转,保证了产品加工精确度。”梅岚柊介绍,这个产品加工一个的营收有两万多元,一个星期只能干两件。目前,公司一年能接到180套订单量,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之一。

贵阳志源机械在开发工装夹具时,既要抓效率、保障数量,又要抓质量、保障精度。技术团队要迅速开发工装夹具,第一步快速研制工装夹具,尽快加工出客户满意的产品,解决了工装夹具有和无的问题;第二步再来改进工艺,对于改进工艺的技术人才,给予真金白银奖励。

校企联合是底气。2017年开始,贵阳志源机械就和重庆大学模具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在公司工装夹具研发过程中,重庆大学的学科教授及其博士生团队常常到企业,与企业技术团队联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促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工装夹具的研发制造中。

除此之外,该公司也舍得投钱提升研发能力。近年来,其研发投入是本地区同类企业中最高的一批,平均比例达到了年产值的25%甚至更高。该公司2022年产值2400万元,研发投入达到800万元;2023年产值5000多万元,研发投入达到1200多万元。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拥有2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逐渐从一个简单的加工厂蜕变为一个研发厂,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奠定了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让贵阳志源机械在贵阳航空产业链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工艺要求极高的合金类锻铸件加工能力在贵阳排名前三。

2024年,贵阳志源机械将继续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发方向聚焦更高端的钛合金产品,通过竞争力强的产品,推动工业产值倍增。 

编辑:陈晨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