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百度新闻 > 黔南

枇杷树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初冬时节,走进荔波县朝阳镇板麦村,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映入眼帘,满目翠绿的枇杷树间,洁白雅致的枇杷花一团团、一簇簇地盛放,在冬天肆意绽放着勃勃生机。

这片种满“大五星”品种的枇杷园,是村民何可杰的心头宝,也是板麦村水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发源地。种植面积从5亩到400亩,村民年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1万余元,饮水思源,何可杰说,首先要感谢政府选准了枇杷这个产业。

十几年前,板麦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曾经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外出都很困难,大量的“高坡田”由于缺水,耕作也难出效益。

“2008年,政府号召大家种枇杷,免费给群众提供秧苗和肥料,还组织培训栽种技术。”板麦村驻村第一书记赵锐说,尽管如此,推广的难度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料,大部分村民并不买账,都在担心几年以后种出来了卖不出去。

群众有顾虑,党员带头上。“虽然种点水稻、苞谷,再养两头猪,日子也还过得去,但就是没得钱,难有大的发展,不如种枇杷博一把。”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何可杰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说,“既然组织决定发展枇杷产业,我作为党员,就要发挥示范作用。”

何可杰将祖祖辈辈种水稻和苞谷的土地,全部改种“大五星”品种的枇杷。“政府能补,我就敢种。”他说。刚开始种植枇杷,什么都不懂的何可杰也有点懵,为了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哪里有培训他就跑去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虚心请教其他村有经验的能人。不到一年时间,他不仅将喷药、施肥、修枝等技术活干得有模有样,还摸透了枇杷各个生长时期所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病虫害防治,并大胆尝试在枇杷树下套种蔬菜,在短时间内就可变现。

2011年,枇杷挂果上市,卖出了每公斤4元的好价格,何可杰一下赚了钱,更加坚定了发展枇杷的决心。原本准备看笑话的村民也都眼热起来,对枇杷种植也跃跃欲试。

“要种就种‘大五星’,这是政府试过了的好品种,其他早熟品种不好管理、产量低、爱生病。”“种枇杷要预防为主,胆大心细的管理。”何可杰成了当地有名的枇杷“土专家”,面对想要发展枇杷的村民,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他们,还帮助村民规划果园,联系种苗,指导栽种管理。

何可杰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光照充足、自然成熟的枇杷果大色鲜、肉厚汁多、酸甜可口。他说:“以前交通不太便利,产出的枇杷要么自己拉到市场去卖,要么靠一些小商户来收购。现在产业路直接修到枇杷园里,卡车能直接开进村,销路也拓宽了。”

板麦村距离荔波高铁站仅8公里,距离大小七孔景区仅3公里,乘着荔波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东风,这个小山村的振兴之路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赵锐说:“每年产出的枇杷还没出村就能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买完,我们还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果旅融合’,开展采摘体验活动,使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板麦村摸索出了“外地品种”在“本地立足”再到“外地出名”的种植经验,枇杷价格也年年稳定,每年枇杷交易市场供需两旺,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在板麦村,村民们学技术、用技术成为一种风尚。“2011年,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村民纷纷加入枇杷种植队伍,板麦村的枇杷产业发展迎来了高潮,曾经的荒地荒山都种满了枇杷树。”赵锐说。如今,板麦村枇杷树种植达400余亩,总产量达到200吨,产值达800万元。

党员示范带动枇杷产业发展,只是板麦村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一直以来,板麦村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注重发挥党员“双带”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板麦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牟泗亭)

编辑:戴敏婕

统筹:赵子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