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一年来,贵阳市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市人民政府同省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贵阳贵安“强省会”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成立推进贵阳贵安“强省会”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出台《关于推进贵阳贵安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了未来3年贵阳贵安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气象工作围绕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立体气象监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大城市气象服务等为重点强基础补短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新篇章贡献气象力量。
气象监测稳步提升,重点区域达百米级。在省气象局和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今年贵阳贵安新建或更新各类地面气象监测设备220个,全市平均站间距由4.3公里提升至3.2公里、主城区达到2.3公里,气象监测盲区得到有效弥补。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X波段天气雷达等大型设备投入业务运行,综合精密监测网更加完善。到2025年,贵阳贵安将建设和优化各类地面监测设备1300余套,实现社区(村居)、灾害易发区、人口聚集地、城市超高层建筑、道路交通敏感路段、水上交通关键节点、农业坝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监测全覆盖,主城区地面站网平均间距达到1公里、重点区域达百米级。升级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密垂直气象观测设备,显著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中高空探测能力。
气象大数据融合运用,助力城市精细高效管理。强化主动互动联动,积极深化多部门合作。作为今年首批18家单位选调业务骨干参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筹建工作,气象相关内容现已接入“一网总览”板块,配合城运中心设计的“气象灾害防御”业务场景,实现了各乡镇天气实况、预报、雷达回波、卫星云图、预警等信息的实时展示,气象数据的高效接入和运行助力城市防灾减灾获得市领导高度肯定。在今年强对流、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市气象局准确预报、及时报送决策服务材料,尤其在“5·25”“6·18”两次大暴雨天气中,通过“24622”递进式服务与“三个叫应”,为相关部门紧急避险转移和疏散人员提供了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伤亡,得到各级政府高度肯定。到2025年,市气象局将通过不断完善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发展数字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场景应用,进一步推进“气象+”深度融入城市精细高效治理领域。
人工防雹助产业,增雨抗旱建新功。从2022年8月开始,贵阳市出现持续干旱天气,夏秋冬叠加今年春季的旱情,创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为确保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用水安全,贵阳贵安51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全部投入到增雨抗旱工作中,抓住今年“2·4”“3·16”“4·6”等8次天气过程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作业量创历史新高,为今年全市粮食丰收贡献了“洪荒之力”。今年市气象局还与毗邻的黔西市气象局开展联动合作,切实增强了上游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力度,有效减轻了冰雹灾害对修文县的“贵长”猕猴桃,开阳县的富硒茶叶、枇杷,息烽县的高粱、李子,花溪区的辣椒等造成的损失,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气象贡献。到2025年,市气象局将根据冰雹带的变化不断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网布局,构建高效的防雹网,形成“一(高)炮一(火)箭一(烟)炉+燃气炮”的最大作业战力,持续和毕节市、安顺市气象部门合作建立长效防雹机制,力争让贵阳贵安“冰雹无忧”。
气象赋能各行业,“爽爽贵阳”开新篇。市气象局一直坚持将深入挖掘立体气候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大力实施生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城市精细治理、山地特色旅游和安全生产六大气象赋能行动,全力推动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更好地发挥气象对推动城乡建设、旅游发展、宜居宜业、减轻财产损失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不断强化“气象+”道路交通、建筑、能源、水上运输等领域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和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实时推送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产品,提升行业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煤炭、油气、燃气等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单位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前置应用,加强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监管。基于位置、按需服务的“天景在线”智慧公众气象服务系统已融入数字生活,丰富“吃住行游玩娱”等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供给。到2025年,市气象局将持续打造“1+1+1+3+N”的气象科普品牌,即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普队伍、打造一个新媒体“在线气象台”、办好一个天气新闻通气会,建设好“东山气象科普园”“清镇气象研学基地”“暗流农业气象科普园”三个气象科普研学基地,持续推动气象科普进党校干部培训、应急培训、进学校、进社区等N个领域,不断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强省会”行动贡献更多气象力量。
牟克林(作者系贵阳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何婕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