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甲秀评论 > 黔言速递 > 黔言速递

【甲秀评】让垃圾分类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11月28日,贵阳市区最后一个生活垃圾转运站——文昌北路垃圾转运站关闭。这标志着伴随城区市民30多年的垃圾转运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现代、更环保、更高效的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于这座城市而言,意味着粗犷、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落幕,也昭示着新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款款而来。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是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加速集聚,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长,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开展垃圾分类,高效的设施设备是前提。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是垃圾从小区出来后,先运至垃圾转运站,然后直接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如今,生活垃圾经过“四分类”后,厨余垃圾直接运往厨余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运送到有害垃圾暂存中心进行贮存和无害化处置,其他垃圾、可回收物会被运至新的分拣中心。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设施、技术的支持。目前,在垃圾处置终端,贵阳市先后改扩建花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瀚蓝焚烧发电厂等其他垃圾处置设施,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白云贝尔蓝德、乌当黔鹰“厨余+餐厨”协同处置项目,可满足全市厨余垃圾的处理需求。可以说,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垃圾分类终端处理体系已经建成。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还得靠人。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有了先进的设施设备做保障,我们更需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垃圾分类这桩天天有感的小事,化作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城市作出更多贡献。

赵春雄

编辑:何婕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