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百度新闻 > 铜仁

角口村五百亩坝区的“喜人一跃”

  温煦的冬阳下,德江县荆角土家族乡角口村500亩坝区一派生机。稻油轮作基地上,一畦畦油菜幼株泛出翠绿,村民们正在忙着施肥、理垄;果蔬轮作基地上,一个个温室大棚里,白菜、儿菜、青菜、香菜、芹菜等时蔬葱茏淌翠,工人们正在细致梳理、清杂;茂林花树掩映下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上,工人穿梭流动正在忙碌,29口高标准鱼池里,大大小小的鲟鱼悠然自乐。眼前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构成一幅辛勤劳作、为富奋斗的最美图画。

  角口村鹰嘴岩村民组刘忠杰、付庆霞一家租种的15亩稻田今年喜获丰收,眼前已全部移栽种上了优品油菜,这几天已施过头道生态肥。付庆霞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一行:15亩稻田秋收时,亩产近800斤,收谷1万多斤,收入2万多元;今年新买一台微耕机,还花费36500元购买一台收割机,国家政策补贴9200元,除了提高自家15亩水稻收割效率外,还为坝区企业和其他村民代割,按照120元/亩收费;应周边村寨乡亲们的要求,还外出代割水稻。机械化收割效率高,一天可以收割10多亩。这个秋季代割收入2万多元。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刘忠杰还计划购买一台农用拖拉机。现在坝区倡导全程机械化劳作,我们也要跟上步伐。

  这是今年来,德江县荆角土家族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化“六共”机制,积极探索“返租倒包”经营体制改革,盘活有限土地资源,坚持把保粮食安全和助农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抓实成效突显的生动写照。

  500亩坝区曾一度闲置

  马蹄河、洋山河贯村而过,自有史以来,水源丰沛、地理优越的角口大坝就是一方鱼米之乡。

  从一位位角口村人的自豪而动情的讲述中,记者方知角口村是一个历史可考的享堂之地。凭着山明水秀、物产丰饶,这里的商贸活动一直活跃繁盛,而在此世代繁衍生息的人民更是生活惬怀,和谐安宁。

  角口,在百里傩乡大地,尚属甚有名气的一方“鱼米之地”。

  时间流淌到2018年,500亩坝区大力发展罗汉果。结果因广西客商远地隔空“操作”,因经营不善,导致停摆闲置。同时承包者拖欠当地村民土地流转费、258位务工人员劳务费,合计54万元之多。

  种植罗汉果时期留下的水泥柱架、铁丝网线等设施没有撤除,影响坝区农田生产,导致无法进行耕种。这一问题,成为坝区前行的“拦路虎”。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使角口坝区远离人们的视线。作为对以山地为主、上百亩坝区都很少的农业大县德江来说,角口500亩坝区是一块弥足珍贵的鱼米宝地,不能舍弃,必须好好珍惜、利用,使之重焕风采。

  为了解决“承包者拖欠当地村民土地流转费、258位务工人员劳务费,合计54万元之多”这个不稳定因素,2021年5月底换届时,将此列为办好民生大事、实事的首要之举。经过新一届乡党委、政府一次次艰苦争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21年6月,承包者拖欠当地村民的土地流转费、258位务工人员的劳务费54万元悉数兑现,及时化解了一个在当时影响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接着,为了让几乎闲置两年之久的土地得到及时有效开发利用,乡党委、政府积极谋动,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组织力量在2022年8月中旬时,将闲置坝区田间地头的种植罗汉果时期留下的水泥柱架、铁丝网线等设施全部撤除。当年秋季,坝区及时种上一季油菜,增收15万元。

  2023年初,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决执行上级确保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精神要义,果断提出新举措,将之前种植罗汉果失败导致几乎撂荒的闲置坝区恢复为耕地,规划为“稻(水稻)油(油菜)轮作高产基地”。

  因为2018年种植罗汉果失败后,2019年、2020年期间,坝区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土地板结,旋耕机无法碎土。土地改良,迫在眉睫。于是,乡党委、政府旋即成立角口坝区工作专班,下设6个工作组,由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力大招实全速推进“稻(水稻)油(油菜)轮作高产基地”建设工作。

  2023年初,角口坝区工作专班6个工作组分头攻坚。一台台挖掘机每天高强度进行挖掘,大型旋耕机接着对板结的泥土进行再细碎。连着3个多月,角口坝区工作专班6个工作组的20多名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连日连夜战斗在坝区土地改良、测量、登记、输水管网、土壤肥力提升等繁忙繁重的劳动一线战场上。

  在积极有效的工作推动下,经过向县、市、省等上级自然资源部门努力争取,县、市、省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终于申请获得“旱改水项目”。有力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建设输水管网3公里,把水从河里引入坝区,解决了灌溉问题:二是打破实至界限,对每户土地进行丈量登记,以在册面积为准,实现“小改大”(小块田整合成大田),便于机械化生产:三是从周边乡镇村寨购买农家有机肥200多吨,同时采购复合肥14吨,切实维护土地改良。

  2023年5月初,坝区一体化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全部施工。自此,推行全程机械化劳作的稻油轮作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前期生产储备条件基本成熟。一度沉寂两年之久的500亩角口坝区重新“燃”起生机。 500亩坝区的“蝶变”新生

  2023年5月,角口500亩坝区得到全数有效开发利用,生机盎然。300亩高产优质水稻移栽如期按时完成,水田泱泱;160亩果蔬轮作示范基地里,优质西瓜沿垄成串生长,蔬菜园地里翠绿流淌;30亩冷水鱼基地活水泛金,鱼儿来回嬉戏。集优质稻油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观光综合体初具雏形。

  稻油轮作示范基地位于角口坝区东侧,面积近500亩,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可实现年产水稻100余吨、油菜籽30多吨,产值100万余元,是全乡乃至全县最可靠的“饭碗”。采取“返租倒包”改革,整合坝区零散、闲置土地,实施“旱改水”工程、土地小铧大工程、土地改良工程,针对性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机械耕作问题。基地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操作,可节约50%以上的生产成本。与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农业合作协议,执行保底收购或随行收购。公司为基地提供农机和劳务服务,强化农业服务保障,可带动群众年务工增收50万元、年土地流转收入15万元。

  果蔬轮作示范基地位于角口坝区西面,面积160亩,主要种植西瓜及白菜、儿菜、黄瓜、豇豆等,“菜篮子”和“果盘子”丰富了群众的“餐桌子”。基地采取招商引资、抱团发展方式,既招资金、又引人才,省外、县外及乡内大户等三方强强联合,全面实行机械化翻铧、智能系统喷水、施肥等。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早、中熟果蔬品种,适应市场化需要和季节性需求。基地积极对接商超开展订单销售合作,保证了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基地种植、管护、采摘可吸纳群众就近就业,群众年流转土地收入6万元。据悉,2023年西瓜产量超100万斤,产值150万余元。

  11月21日,记者走进角口坝区冷水鱼养殖基地,6名工人正在忙碌抓鱼、称重、计量、装车,每车1.3万斤左右,目前已累计销售10万余斤,产值近200万元,冷水鱼已成荆角发展致富热产业。角口村冷水鱼养殖项目由铜仁和润农业有限公司投入3000万元建成,目前养鱼基地占地面积30亩、高标准鱼池29个。

  丰富的冷水资源,完善成熟的养殖技术,使得该公司对鲟鱼产业发展信心满满。据介绍,待全面投产后,养殖场预计年产出商品鱼可达120万斤、鱼子酱2万斤,年总产值可达到2亿元。届时,其鲟鱼除了作为商品鱼出售越南外,大部分用于鱼子酱加工出售到欧洲国家,十分畅销。

  该村村民陈国霞是基地里的固定工人之一,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在家门口既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陈国霞满意地说,以前在外打零工,又累又不稳定,现在不仅每月有固定工资,后期还能获得公司的盈利分红。

  铜仁和润农业有限公司依托资源优势,紧扣产业、紧抓特色,把以生态渔业为主的水产养殖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当地农民增收“鲟”出一条致富的“热产业”。目前正在着手开展冷水鱼项目二期工作,计划2024年动工建设20亩并投用。

  500亩坝区从“近乎闲置”到稻香鱼肥果蔬满园的“喜人一跃”,用活脱脱的现实版“土地革命”,演绎了精彩绝妙的田园丰收交响曲。

  500亩坝区被盘活背后的更多考量

  土地是财富之母。面对500亩坝区优良资源,荆角乡党委政府积极思考“粮策”,始终把盘活土地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坚定提出在角口坝区实施“旱改水”工程、土地小合大工程、土地改良工程,让乡亲“重吻”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让土地重现生机,变出“黄金”。

  荆角乡坚持按照“乡级统筹,支部引领,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群众参与”工作思路,由角口村、新坑村、水溪村党支部采取“支部联建”方式,将坝区300亩土地进行集中确权、登记、流转、改造等,将140个大棚近8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管理。由角口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将坝区土地按每亩100元统一流转,集中管理,并进行“旱改水”“小合大”等,最终农户只认面积不认田。通过改造后,村集体按每亩300元承包给大户经营,原价返租给农户经营,有剩余的部分由村集体经营,切实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角口村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承包群众经营的土地,为他们提供翻铧、育苗、播种、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等服务,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低成本高收入“双赢”。由角口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现变更为荆角乡兴村富农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按每斤干谷子2.6元保底收购。米业公司还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当市场价高于底价时以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时以协议价2.6元每斤收购,切实消除了群众种植的风险和销售顾虑,保证了坝区粮食的销路和增收的底气。据统计,今年水稻产量100余吨,实现产值近80万元。

  2023年初,荆角乡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60万元,对坝区近300亩土地进行结构化改造。一是实施“旱改水”,变“旱地”为水田。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完成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堰渠修复、灌溉管道铺设等工程,实现“改造一块、成功一片、富裕一方”。二是实施“小合大”,变“斑点”为大田。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施“小合大”工程,将原来坡度大、面积小的“斑点田”变为符合现代化耕作的大田,为实施机械化操作打下坚实基础,更有利于日常管护。三是实施农家肥,变“荒地”为肥田。将附近的肉牛养殖场粪便用于改造后的农田里,有效改善了“荒地”理化土质,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也使牛粪得到了有效循环利用,达到种养结合,促进养殖增收,共实施有机肥200余吨。同时,积极争取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落户坝区,改善坝区河道现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为坝区农业提供安全生产,更有利于坝区农业生产的田间管护。

  角口坝区土地经营为相对统一的规划种植品种,村集体、大户及农户一年四季统一步调,河岸西面实施“稻+鱼”套作、“果蔬轮作”模式,河岸东面实施“稻油轮作”模式,均采取机械化耕作。多季轮作、套作面积达440余亩,粮食生产推进,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拓展“稻油轮作”传统路。传统的稻谷、油菜轮换种植是空季不空土的间作“高效”模式。去冬今春,坝区实施油菜280亩,也是坝区“开荒”后的第一季,今年初的油菜籽产量在受去年极大干旱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稳产20余吨,增收15万余元。探索“稻+鱼”套作新路。利用坝区丰富的水资源自然条件,引进大户在河岸西面基础较好的水田实施“稻谷+养鱼”种养新模式,今年70亩水稻和70亩稻花鱼已初见成效,大户喜见丰收,共计亩产收入0.7万元,走出了坝区种养新路子,引领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深化“果蔬轮作”新模式。引进大户实施“西瓜+蔬菜”轮作模式,实现“地不留空,季不留闲”。引进重庆市梁平区西瓜种植大户及县外西瓜种植大户、本地蔬菜种植大户投资近500万元,有效利用坝区盘活的大棚,发展西瓜100亩,蔬菜160亩,每年可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西瓜过季后及时种植白菜、儿菜、黄瓜、豇豆等时蔬,建设“果蔬轮作”示范点,进一步丰富增收渠道,为群众带来务工、土地租金等收入15万余元。“角口西瓜”如今远近闻名。引进机械化耕作新方式。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荆角乡积极争取农机补贴政策,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坝区实施全机械化耕地、育苗、插秧、收割、施肥、防病虫等稻田作业,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能为坝区产业节约50%以上的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益,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强化党建引领,订单式生产保增收;实施土地改良,高效率运行促发展;实施多季轮作,机械化耕作提效能。如今,角口500亩坝区因“变”生“金”,生机勃勃,活力迸发,已结出丰实之果。土地活了,乡亲乐了。

  事实证明,通过抓住土地资源“牛鼻子”,打好村企联动、群众参与、机械耕作等一系列“组合拳”,角口500亩坝区土地革命和产业调整,充分挖掘山水资源价值,让青山绿水成为“幸福不动产”和“流动银行”,为当地守好群众“粮袋子”“菜篮子”、壮大集体经济作出了土地改革试点示范,打造出一方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承载地、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编辑:戴敏婕

统筹:赵子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