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耕织图”背后的农耕社会

图片

中国古代崇尚农业,农耕文明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文明独特的品质。几千年间,“风调雨顺”几乎与“国泰民安”是同义词,农耕社会的理想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山河无恙,宇内太平”。最新一期《书城》杂志刊发文章,通过流传千年的“耕织图”,来描绘农耕社会的理想图景。

文章写道,“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翔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这一创意始于南宋绍兴年间古越於潜县县令、画家楼璹绘制的同题画作。在任职期间,楼璹深入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的第一现场,为了普及耕织技术,帮助百姓谋生,他在向农家讨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农学知识,将水田稻作、植桑养蚕和织帛纺绸等农业、手工业技术绘制成《耕织图》。

《耕织图》以系列图画的方式,描绘了南宋时期江南稻作农业地区耕织经济活动的景象,有如后世的拍摄写真。图谱分“耕图”与“织图”两大主题,总共四十五幅图谱:其中“耕图”部分有二十一幅,描绘以农事中的“耕”为中心的稼穑之事,包括浸种、耕、耙耨、布秧、淤阴、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簸扬、砻、簏、入仓一系列农事环节和活动;二十四幅“织图”则以织为中心,描绘从浴蚕到剪帛的整个过程,包括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择茧、窖茧、缫丝、蚕蛾、络丝、攀花、剪帛等。楼璹精于绘画,又有实地观察和实践经验,他的《耕织图》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发展的状况。

这套绘画作品,不仅画风清新写实,而且因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传统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富足安宁的美好情景,以绘画的形式解读重农国策,对普及推广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深获南宋统治阶级的欣赏与重视,朝廷曾下旨推行这套图谱式的耕织之法,命各州、县仿造绘制传播,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创作史上的第一次传播高潮。

南宋之后,元、明、清时代都涌现了很多这类题材的绘画创作,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此外,作为一部以图像的形式来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作品,《耕织图》不仅在中国农业史上大放异彩,其影响还跨出国界,对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也产生过深远影响。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本文图文来源于《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