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修文频道

“圈”出新生活 “改”出新风景——修文县走出适合小县城的“一圈两场三改”新路

  核心提示

  十月秋高气爽,一大早,家住修文县虎山社区的席本忠,步行出小区大门,向右不到五分钟就走到菜市场,买菜回到家,前后大概花了20分钟。随后,65岁的他沐浴着清早柔和的阳光,顺着长征路散步。

  如何评价“一圈两场三改”?“非常满意!”席本忠特别表示,“我不是说客套话。现在的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散步有干净整洁的街道,办事有热情的社区服务窗口……”

  近期,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启动以来,修文县因地制宜,结合城区面积不大、城乡接合区域多等特点,把“一圈两场三改”当作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机遇,问需于民,走出一条适合小县城的“一圈两场三改”新路。

龙场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A  问需于民 梳理清单绘好“便民圈”

  “这些项目建设前,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上门征求意见,有时口头讲,有时填调查问卷。很多小区新增的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大家的意愿来完善的。”家住宾阳社区的袁晓莉说,“后来,小区新增了公共体育设施,我们在家门口就能锻炼。”

  宾阳社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13户,面积并不大,在“一圈两场三改”中社区重点突出精细化,以“家”思维打造生活圈。“群众生活在社区,社区缺什么、应该如何提升完善,他们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宾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培英介绍,社区对群众的意见进行梳理后,很快就明确了提升改造的方向和方案。

  聚焦“一圈两场三改”,修文县按照“补短板,保基本”“提品质,惠城乡”“倡共建,增供给”的工作路径,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十要素,根据人口分布和结构特征、生活空间发展形态、生活圈集聚要素、道路和公共交通、自然和行政边界融合五个方面建立“征求群众意见清单”,梳理分类合并汇总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共12类1940条,完成《修文县15分钟生活圈“一图一表”》规划编制,圈出龙场、阳明洞、玩易窝3个“15分钟生活圈”,涉及龙场、阳明洞街道办事处辖区13个社区(村)、8.55平方公里,覆盖89854人。

  据修文县“一圈两场三改”专班工作人员张凯介绍,修文县城中心城区共有零售便利店348个、农贸市场5个、生鲜超市18个、餐饮店842个,基本满足社区群众就近购物的需求。2021年“一圈两场三改”启动以来,修文县突出细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坚持把项目建到群众心坎上,把居民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

  “我们这是老旧小区,以前比较乱,车辆乱停乱放,小区门口很小,车进车出经常刮擦。我们提了意见后,很快就采纳了。现在小区内划了停车位,小区大门经过全面改造,既美观又宽敞。”虎山社区居民彭中英说。

居民在龙场街道综合文化站参加公益插花培训。

  B  化解矛盾 构建社区治理“和谐圈”

  在修文县人民南路,临街有一个龙场街道司法所。“司法所去年8月投用。因为临街,投用以来,其他地方的群众有需求时都会过来咨询,我们也会给予相应帮助。”该所负责人杨铁英说。

  张凯介绍,以前司法所在街道办的办公楼里,群众知晓率低,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梳理群众意见清单时发现,很多群众都有法律咨询方面的需求。于是,修文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司法所搬到临街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国有门面里,既方便群众,也是开展普法宣传的窗口。

  “这个门面的出租价格大概是6000到8000元一个月,但把它用来作司法所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值得的。”张凯说。

  走进龙场街道司法所,内设远程会见室、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等。杨铁英介绍,修文县把深化法治建设融入“一圈两场三改”中,目前在龙场、阳明洞生活圈内建有2个街道司法所,每个所配置4名专业人员。每个社区都有法律顾问,并依托司法所培养各街道社区、乡村的“法律明白人”。目前,修文县所有街道社区、乡村至少有一名专业法律顾问和若干“法律明白人”。群众遇到纠纷等,可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更易于化解矛盾。

  龙场街道司法所投用至今一年多来,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市民有260余人,调处矛盾纠纷150余件。咨询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婚姻纠纷、拆迁咨询等方面。

  市民贾先生表示,在大家的观念中,请律师很贵,遇到事情往往不敢动这个念头。有了司法所,既方便了市民,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修文县坚持把“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与基层党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有机结合,围绕贵阳市“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完善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的基层党建“五个一”总体要求,以“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联动作用,不断建立健全以党员干部、网格员、村(居)法律顾问等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化解基层矛盾,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问起“一圈两场三改”带来的新变化,市民袁晓莉感慨:“以前是群众有事找政府,现在是社区主动上门服务,基层工作作风焕然一新。”

今年1月对外开放的阳明书院。

  C  文化赋能 精心设计生活“品质圈”

  来到修文县玩易路、长征路、文成路等路段,曾经坑坑洼洼、杂乱无章的背街小巷焕然一新,原本残破的墙面如今融入阳明文化的相关墙绘和文字,成为文化墙、艺术墙、宣传墙。

  2021年以来,修文县完成21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改造内容除人行道铺装、铺设雨水管网、增设管网检查井、新增和改造路灯、道路“白改黑”等外,还重点突出街区的视觉和文化营造。

  修文县是阳明心学的发源地,探索阳明文化赋能推动“15分钟生活圈”建设,成为修文县“一圈两场三改”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在实地走访查看、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文县按照‘一街一策一方案’、‘示范引领’分类实施的原则制定改造方案,对各条背街小巷、老旧小区进行立体式打造,确保改出特色、改出时尚、改出成效,切实提升街区品质,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修文县城市更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发波介绍。

  修文县积极探索阳明文化赋能“15分钟生活圈”建设,依托县域河道景观水体、现有公园、主题小区等资源,围绕空间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突出表现手法与建筑风格,充分运用“诗画”作品展示阳明文化、人文风情、历史故事、城市面貌。重点聚焦龙场等3个生活圈的主题特色规划,以文化长廊建设为主线,通过对县城主城区公共空间进行修缮提质、文化植入等微改造,让阳明文化等历史文化元素集聚生活圈。

  “改造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阳明文化元素融入街区,让我觉得王阳明先生好像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这些墙绘和文字,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王阳明,小巷子充满了文化气息,老小区变成了新景区。”在玩易路住了近20年的市民刘文洁对改造成果连连称赞。

  此外,修文县还积极吸引新兴业态,提振市井烟火气,打造集主题集市、公园、文化步道为一体的便民生活圈,探索文化赋能推动生活圈建设的路径。

  2021年,修文县招商引资打造玩易窝生活圈重点项目阳明书院,今年1月对外开放。书院收藏有明清典籍11000本、阳明学及阳明后学典籍8600本、其他近现代出版的各类国学书籍17900本。依托书院,修文县组织开展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修文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除推动阳明文化赋能“15分钟生活圈”建设外,修文县还在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激活社区商业活力等方面下功夫。龙场街道综合文化站既是市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空间,也是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还是对市民进行文化艺术培训的重要载体。“我们几乎周周有培训活动,最受市民欢迎的是插花培训。培训老师都是从生活中取材,指导市民利用野外采摘的花花草草,装饰和点缀生活。”龙场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彭丹说。

改造后的虎山社区玩易路。

  D  与时俱进 打造城乡发展“融合圈”

  修文县的新春村、城南村、沙溪村、朝阳村等乡村处于城乡结合部,张凯介绍,针对这些乡村,修文县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规范建设和服务当地群众的路径。

  王培英介绍,不管是城市“一圈两场三改”还是农村“五治”,都是为了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推进两项工作过程中,对于交叉地带,修文县在发展项目时尽可能实现互补和覆盖,努力把相邻的自然村纳入规划中。

  除了“一圈两场三改”,修文县各街道也在大力开展“治风”工作,各街道、社区均设有红白理事会,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农村没有被排除在‘一圈两场三改’之外,‘五治’也并非与城市无关,只要对群众有利、能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工作,我们都努力去做。”虎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邓恺说。

  通过实施“一圈两场三改”,不仅让群众生活更方便,还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让市民就近就业。

  位于龙岗广场地下一层的邻惠多生活超市是修文县“一圈两场三改”的重点项目之一。超市经理赵蠡介绍,超市的物资可以覆盖2万人的日常所需。同时,为带动就业,超市也提供了60多个岗位。张康丽就是就近就业的员工之一,她说:“我算是在‘家门口’工作,待遇也不错,‘顾家增收’两不误。”

  此外,社区商业消费的频次高、客流稳定、投资门槛较低、经营方式灵活,是活跃市场经济、吸纳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也是让“15分钟生活圈”更具活力的重要元素。在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中,修文县通过对社区消费场景进行提质改造,重塑城市烟火气。夜幕下的文城逸都,经营规范、秩序井然,成为修文县点亮夜间经济的一道美丽风景。

  聚焦提升城市生活活力和生活品质,修文县还通过科学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动态调整业态结构,积极支持经营主体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让连通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更加通畅,为经济发展的“肌体”增添更多活力,让“一圈两场三改”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与群众幸福升级比翼齐飞。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潘朝选 陈文新 肖嬿 文/图

编辑:李华莹

统筹:胡家欢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