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新闻频道 > 地州新闻 > 铜仁市新闻资讯

合兴“稻蛙”共生 探索立体农业新路子

  如今的稻田里可不只种水稻,更有“虾兵蟹将”、肥蛙鲜鱼。近年来,德江合兴镇在种养结合上下功夫,这样的尝试不仅是为了“一亩三分地”的双倍收益,更是为了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挖掘食物资源潜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新农业。

  当前,正值插秧期。笔者来到德江县合兴镇东元村“稻+蛙”种养基地,十余名当地村民正忙于插秧,而稻田间不时传来“呱呱呱”的蛙鸣声。放眼望去,稻蛙田被丝网隔成几十多个小方格,中间的水台上爬满了一只只可爱的黑斑蛙。

  “阿姨,下脚的时候轻一点,避免踩到小蛙苗或者小蝌蚪……”在“稻蛙”基地里,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谭庆东和基地负责人蔡华,正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插秧时注意的事项。

  谭庆东介绍,这段时间正是小蝌蚪生长成黑斑蛙的关键时期。他们采用中草药与食料进行混合喂养,增强黑斑蛙的体质,促进、保障黑斑蛙健康成长。同时,后期还会定期对黑斑蛙苗进行检测,对整个养殖过程提供技术服务,提升“稻蛙”后期的品质、产量和效益。

  去年,在德江县组织人大代表观摩产业发展中,当地村民蔡华看到合兴镇大兴社区100亩“稻+蛙”生态种养示范点发展良好,而且养殖规模可大可小,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相比传统种稻经济效益提高数倍,他决定大胆一试。

  “为何选择发展稻蛙产业?”蔡华分析下来就一句话:“品质好,效益高,对生态有利。”

  实地参观、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蔡华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邀请同村村民蔡念回乡一起创业,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贵州聚创园农业科技有限发展公司,在合兴镇东元村流转300亩土地,发展起“稻+蛙”生态立体农业新路子。目前,第一期130亩已建成,剩下的170亩待下一年实施。

  同时,为进一步做好“稻+蛙”生态种养业,合兴镇还与铜仁学院水产专业学院签订“校企”合作,邀请水产养殖专业的教授和实习生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

  公司董事长蔡念介绍,通过前期的考察及大兴社区的实践,合兴的水质、土壤非常适合“稻蛙共生”。而这样的模式,改变了祖祖辈辈单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地多收。

  此外,蔡念还向笔者算起了一笔生态账。黑斑蛙的主食主要是田间虫子,再通过游动将水搅浑,让需要阳光滋养的杂草很难生长,稻田里黑斑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

  铜仁学院副教授刘朋远表示,“稻+蛙”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从单位面积上算产出是划算的,农民亩收益是增高的,这种增高并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恰恰给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稻和黑斑蛙都是绿色的,产生的粪便又培肥了土地,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是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路径。

  去年,该镇在大兴社区探索的“稻蛙”模式,便做到了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就能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取得了不错的生态、经济效益。

  德江县合兴镇副镇长杨涛表示,去年,“稻+蛙”生态种养模式,在大兴社区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亩产3万元以上,这为合兴镇继续扩大该模式树立了信心。今年,该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东元、大兴共建成稻蛙基地300多亩,进一步拓宽了群众持续增收的渠道。

编辑:徐倩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