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专题 > 2022年专题 > 贵阳国防教育 > 拥军爱民

赞!这名“兵工匠”用木头“讲”故事

  7天现场创作,斩获木雕金奖,成为业界“木雕状元”;

  军旅题材作品《峥嵘岁月》,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刘吉武的部分获奖证书或收藏证书(李锦明摄)

  民族元素《小背篓》同样在全国木雕艺术大赛中一举夺魁……

  这些荣誉的得主,叫刘吉武。

  专研木雕 从匠人变艺人

  一把刻刀,在木头上游走,即可成人、成物、成时光的记忆。

  刘吉武给徒弟介绍雕刻技巧(李锦明摄)

  在位于清镇市老马河畔的刘吉武木雕艺术馆里,一件件造型各异的木雕作品,在灯光的衬托下栩栩如生。艺术馆的另一侧,堆叠着各种材质的木头,刘吉武和他的徒弟正在忙活着。木槌与刻刀的敲击声此起彼伏,间或响起的电动机器打磨声,让木屑飞溅。这件由木头演变而来的“荷景”,花叶相间、动静相映、虚实结合。刘吉武将它起名为《一潭和气》。从构图、制板、掏底与锯板、打大胚、修光到现在打磨,他们已经耗费了6个月时间。

  “木雕是艺术品,不仅需要因材施艺、因势度形,还需要慢工细活、不急不躁、精雕细琢。”说话间,刘吉武表情严肃,眼神焦点追随刀起刀落。

  在开始每一件作品前,刘吉武都要将他的创意、设计和造型等跟徒弟们讲清楚、讲透彻,这一讲就是一两个钟头。刘吉武说,“即使是辅助我,也要让他们先领会。”

  人在事上磨,技在物上练。参加创作大赛淬炼本领、到东南沿海木雕技艺发达地区学习取经、游走贵州各地寻找创作灵感,都是刘吉武精进雕刻技艺的方法。

  从事木雕二十余年,刘吉武创作了三千余件作品,他也已经从一名不起眼的“木匠后人”,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草根艺人”。如今,他是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贵州省工艺美术雕塑雕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镇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军旅生涯 瞄准木雕靶向

  刘吉武出生在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喜欢雕刻木料。2000年,刘吉武应征入伍。爱上雕刻技艺,也是始于军营。在入伍第二年后,刘吉武以出色的黑板报当上连队文书。期间,他就地取材拿黑板当画板,起早贪黑画了擦、擦了画,还把每月的津贴全部用来买画笔、颜料及绘画专业书籍。见他如此痴狂,连队专门腾出一个小房间作为他的画室,方便创作。

  2003年,刘吉武开始涉足木雕,经过多年的磨炼,技艺逐渐精湛。他的作品多半取材于乡村和军营,因接地气的表现力深受官兵的喜爱,并逐渐在各种展览和评选中展露头角。

  刘吉武和他的作品《足迹》(李锦明摄)

  16年的军旅生涯,不仅成就了刘吉武的木雕艺术之路,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众多素材。服役期间,刘吉武以自己在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穿过的一双军靴为原型,创作出了作品《足迹》。刘吉武认为,这不仅是一件惟妙惟肖的木雕作品,更是人民子弟兵践行使命的体现,也是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反映。

  刘吉武作品《峥嵘岁月》(刘吉武提供)

  2021年,《一件军大衣,296块补丁》的新闻出现在众多媒体上,也深深的触动着已经退役的刘吉武。他拿起刻刀,以这件军大衣为原型,创作出木雕作品《峥嵘岁月》。

  “我要用木雕的立体效果,把这件意义非凡的军大衣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更能从中接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刘吉武说,创作这件作品,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回归地方 致力推广技艺

  刘吉武的创作中,乡愁是另一大主题。错落有致的原始村落、辛勤奔走的劳作场景、清纯朴实的苗族姑娘等都在他的作品之列,每一件作品,就是一个故事。

  刘吉武在第十三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刘吉武提供)

  在黔南工作期间,刘吉武将当地民族文化元素和背篼干部精神相结合,创作的木雕作品“小背篓”,获得首届“万清堂”杯全国木雕艺术大赛金奖。回到清镇后,刘吉武将抗疫新冠疫情中见到的场景,一刀一刀刻在木头上,成为斩获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当代组金奖的作品——《小憩》。

  刘吉武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为了提高木雕技艺,他曾经拜四川美术学院的杨恒情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了雕刻雕塑的理论知识。为了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刘吉武常常到乡间田野采风,寻找创作灵感。正因如此,刘吉武的创作中,有来源于生活的烟火气息,也有高于生活的艺术造诣。

  如今,刘吉武不仅是一个木雕艺人,他也是清镇工艺美术界的“推广大使”,他积极在清镇市各中小学、贵州(清镇)职教城的各院校讲学,将自己的学思践悟,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因为热爱木雕,所以专研技艺,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作品里才有灵魂。”刘吉武说,他现在要做的,是不断精进与突破,创作出更多镌刻时代烙印、反映社会发展、代表地方特色的木雕作品,更好地践行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履行好“筑城工匠”的职责。

编辑:苏舟

统筹:汪序安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