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老街总是爬坡上坎转弯抹角

平原上的城市,街道布局都很规整,围着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棋盘”式街道布局,朝向往往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纵横呈十字正交。可贵阳就大不同了,它坐落在一个山间盆地中,四面群山环抱,是一座山中之城。虽说是个“坝子”,但中间并不平坦,实际上是一片起伏不平的浅丘。城中有许多坡坡坎坎,街道依地势而建,自然要爬坡上坎,转弯抹角。古代街道的命名倒也实事求是,不少用“坡”、用“坎”、用“湾”,朴质而且形象,如实地反映了贵阳街道的地理特点。

图片

贵阳城郊以“坡”命名的地名很多,如和尚坡、大营坡、公山坡、马家坡、猫猫坡之类,就是城中也有不少以“坡”命名的街巷。现在的醒狮路,从前叫做茴香坡,可能是坡上长满茴香之故,后来因这里有一尊石狮子而称“独狮子”,由独狮子演变而为醒狮路。公园北路西侧的山坡,过去叫做“沙子坡”,俗称“金沙坡”,后来改作了金沙街。公园西路侧边有个“崔家坡”,这个地名沿用了很久。延安中路的北侧,过去有个地名叫“何家坡”,后来改作交易市场、木市路、嘉禾路、嘉禾巷。都司路西端的山坡,因贵州卫驻此而称“卫坡”。今省府北街。原先是抚署(巡抚衙门)围墙后巷,老地名叫“阿什坡”,老百姓把它说成了“啊屎坡”。甲秀楼对面的那条巷子也在坡上,老地名叫“梭石坡”,后来改为梭石巷了。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山东路,街道建在三个起伏的坡上,看上去像是波浪一相,人们把老东门至蔡家街口一段叫做“头浪坡”,把蔡家街口至小十字一段叫做“二浪坡”,把小十字至大十字一段叫做“三浪坡”。其实,爬坡的路还有许多,譬如,从延安东路往北到陕西路,往南到富水北路都要爬坡;中华北路的十字口,到黔灵东路和黔灵西路也要爬坡。

图片

因老街地势高差之故,免不了要爬坡上坎,以“坎”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如中华中路车家巷至颜家巷的一段过去叫做“三道坎”,省府东路文庙至马家巷一段过去叫做“九道坎”,大西门万宝街附近有个“高坎子”。从河边、井边、塘边往上爬也多坎子,于是有“南河坎”、“北河坎”“大井坎”、“小井坎”、“大堰塘坎”、“小堰塘坎”等地名。古巷中多有泉水,许多街巷以井命名,如四方井巷、琵琶井巷、薛家井巷、团井巷、龙井巷、沙井坎巷、白沙井巷、偏岩井巷,富水中路一段过去称为金井街,富水北路一段过去称为珠巢井巷。

最能体现贵阳街道特点的是“山巷子”,因为巷子建在坡上,弯弯曲曲,坎坷不平,常常以“湾”命。今毓秀路有条巷子,原名提将湾,后来有许多皮匠住在这里,人称“皮匠湾”。崔家坡附近有条巷子,老地名叫“构皮湾”。延安东路北侧,过去有条巷子住有七家人而称“七家湾”,以后演变为“齐家湾”、齐家巷。现在的虎门巷,道路弯曲,巷中以郭家最有名,故称“郭家湾”。最具代表性的是“螺丝湾”,它介于今富水北路与中华北路之间,自东向西从高处蜿蜒而下,盘旋往复,状如螺丝。它由几条支巷组成,从中华路东行歧为南、北二巷,南巷又歧为南、北、中三条小巷。正巷曲折通达贯城河南岸,习称“南河坎”,北小巷称“红石板”,弯曲而陡峭。中小巷通往山坡上的引线坝,其间有一段特别陡峭,谓之“鸡扒坎”,后来改为引线巷了。

图片

贵阳的老巷子,除少数是“死巷子”外,大都相互连通,形成“巷中有巷”,歧出纷繁的格局。走进这些巷子,就仿佛走入了“盘陀路”,叫人摸不着头脑,拿文笔街来说吧,它北通小堰塘坎(今堰塘街),街左有连升巷(省府东路)、马家巷,街左有围墙后巷(今省府北街),又可通东岳后巷、珠巢井巷和螺丝湾。街右有皇宫卡巷、县学宫巷(忠烈街)。在堰塘坎与老东门之间,有万寿寺巷(今电台街)和晋禄寺巷(今民生路)。像这样的巷子,比比皆是,弯弯曲曲,状如蛛网,不熟道里的人,入巷后就像进入了“迷宫”,东转西折,辩不清方向,转了一圈又一圈回到原地,人们说“遇见了倒路鬼”。

(《老街总是爬坡上坎转弯抹角》一文来源于《贵阳日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雨

编审:肖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