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贵阳农投频道 > 媒体聚焦

种业“芯片”突围 贵州是自己的颠覆者

  一粒一粒微小的种子,正为贵州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聚拢巨大的突围能量。实际上,贵州因为特有的地理质素,在多个领域拥有厚重的种业资源沉淀,也因为近年来产业的突进,快速养成种业的全新发展路径。

  被视为现代农业“芯片”的种子,在贵州引发许多故事,背后是这个山地省超乎想象的倔强。

  油桐青年的大开与大阖

  生于“油桐世家”的杨安仁,在漫山遍野的油桐树里,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即便如此,杨安仁还是免不了和父亲屡生嫌隙,气恼到彼此拒绝交谈。

  暮春,从黔南州独山县城边,沿着由废弃的老黔桂线改造的乡村公路行驶1个小时,油桐花开得漫山如雪,所见,都是杨安仁的“领地”。

  1992年出生的杨安仁,有黔南这方水土特有的灵气。四月花开,十月挂果,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去山上捡油桐果,榨油,卖钱。杨安仁的爷爷和父亲靠着收油桐果的生意,养活了两代人,生活的富足,让杨安仁从小就知道,油桐是宝。

  没有人会想到,山外世界的风浪,会波及静谧的山村。2008年金融危机,杨安仁的父亲在出差途中遭遇严重车祸,公司的油桐生意也一落千丈,一夜之间,400多万元的债务,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

  18岁的杨安仁何知畏惧,油桐树好养活,他决然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凑了笔钱,头也不回就上山栽油桐去了。

  不怕苦,搬东西自己来,种树自己来,同学在大学校园如沐春风时,他在山脊的云和烈日里咬牙抵抗命运。只三年,一万多亩油桐。杨安仁有了些安全感,也愈发意识到知识的匮乏。在父亲的鼓励下,重拾丢了三年之久的高中课本,顺利考入鲁东大学农学院。

  命运最擅长于抄后路。在学校接到消息,家中陆续挂果的油桐树遭遇枯萎病,40多万株油桐树接续死亡绝收,几年的心血功亏一篑。

  杨安仁读了书,知道了油桐枯萎病是油桐大面积规模化栽培必然面临的危害,实际上,彼时全国60%以上的油桐林都不同程度地暴发了枯萎病。

  这是比全球金融风暴更猛烈的“暴风雨”。

  走投无路的杨安仁给全国油桐知名专家、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教授汪阳东发了一封求助邮件,竟然赢得了对方的支持。

  他们从基地内仅存的13棵油桐树着手,开始选育工作。

  从那时起,杨安仁天天泡在实验室,钻研土壤,选育品种。一个个抗病、高产的油桐新品种,为他铺下一条风景绝伦的油桐产业之路,全球唯一抗枯萎病的油桐品种也诞生了。

  学成归来,杨安仁更加笃定科技的力量。2023年,他又成功选育出金盾油桐品种,将油桐的亩产量从470多公斤提高到了2700多公斤。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他的选择,特别是杨安仁决定要用1000亩基地打造一个国家油桐种质资源库的时候,杨安仁的父亲愤怒地认为这个孩子“疯了”。

  杨安仁看见的是,一方面随着桐油新产品及用途的开发扩大,古老的油桐果正从传统领域转向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在化工、军工、电子等行业有越来越多不可替代的用途。

  与此同时,家乡的很多油桐树已经老化,产量极低,但祖辈们并不愿意亲手将培育了十几年的树就这么砍掉。

  砍掉老树会耽搁3年,不砍就永远耽搁下去。杨安仁选择了前者。

  大开大阖的破立之间,杨安仁和他的同事们悄然打造出一个聚集了全世界500多种油桐品种的种质资源库。

  “现在的种植基地扩大到9万亩了,但种质资源库才是真正的宝贝。”杨安仁说。

  4月14日,杨安仁创新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方向很明确——建立全球油桐良种最优、研发实力最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油桐产业集群,探索“油桐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

  他已经和来自中国林科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鲁东大学的专家团队,结成了坚实的科技联盟,推动油桐产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生长。

  “再过不久,我们基地将会审定出3个国家新品种,算是近10年来我国首先发现的油桐新品种。”杨安仁给记者分享他的新成果。

  4月的尾巴,杨安仁迎来了他的职称评定答辩,今年30岁的他,正式成为了一名林业资源培育的高级工程师。

  老品种的守护者和求索者

  贵州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丰富种质资源。

  青山叠翠,薄雾如纱。清早,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连启漫步于茶园中,刚刚收到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茶叶产量698吨,产值4.188亿元,已基本售罄,主要销售往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四川、广西、安徽等地。

  地处贵州黔西南州的晴隆县,喀斯特地貌占该县面积的53%,石漠化严重,而茶产业打开了一扇门,通向人们向往的生活。

  回到1980年7月,晴隆县高级农艺师卢其明站在云头大山上。20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专家在黔北务川县的老鹰岩等地发现大量野生古茶树。而后,关于野生古茶树的资源调查就在贵州陆续展开。1980年,贵州省茶研所在原贵州省农业厅“贵州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研究”课题支持下,着重对黔西南地区的茶树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价值等进行调查研究。卢其明应邀参加课题组的师资培训,回来后马不停蹄地继续调查。

  位于晴隆与普安两县交界处的云头大山,海拔1800多米,从北侧绵延而来,向西南方逶迤而去。这是卢其明第三次爬上云头大山,第一次在十多年前,上次是在一个多月前,他发现了后来被张宏达教授鉴定为红药红山茶的茶树新品种。

  这一次寻茶之旅,一块大约四、五平方米的滑坡体挡住了卢其明前行的道路,为了找到能落脚的地方继续前行,卢其明仔细打量着滑坡体,忽然在泥土与碎石之间看到了凝固着某种植物种子的石块。若干年后,他在《茶与生命同伴》一文里写道:“突然,一块掌大的石块展现在眼前,上嵌三枚与茶籽相似的物体。我当即捡起,惊喜万分。”

  这块手掌大的石头,就这样经卢其明的手送到了贵州省茶研所刘其志、林蒙嘉、王成仁等专家手里。通过对石块出土现场、野生古树茶生长气候、土壤等考察分析,刘其志等人初步鉴定为茶籽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研究所及贵州省茶科所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勘查鉴定,认定其为距今164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

  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郭双兴评价道:“世界上茶科化石甚为罕见,尤其是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贵州发现的茶科种子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事实上在1824年,英国少校勃鲁土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后,国际学术界就展开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晴隆县茶籽化石的出土,将这一争论彻底终结。

  这只是贵州许多古老农作物资源的冰山一角。

  2020年开始,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12家农业公司,对全省88个县进行种质资源大普查。2021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又派出10多家下属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和其他人配合,根据调查县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和专家研究领域特点,分成3个调查队到全省22个县调查收集。

  跋山涉水,这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古老种子的守护者。

  辣是贵州味道的灵魂,是贵州人的日常饮食习惯,每个贵州人也都有着自己心目中那份独具特色的“辣味”。

  盘龙村已近花甲之年的村党支部副支书郑文伦,为了留存赤水市两河口当地的泡筒辣椒,已经坚持了40多年。

  “泡筒辣椒不像其他品种辣椒那般娇贵,只要一捧土,一汪水,有太阳,不用化肥,自己就长得好,不用管它。”

  缤纷四月,德江复兴镇喻家桥社区,杨再成遵循时令,取出去年留存的冬瓜和南瓜种子,在完成起垄盖膜的烤烟地随便种上几百窝,今年饲养牲畜的原料供给耕种工作就算完成。

  在武陵山区,土家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猪肉。养猪,历来是不少农村家庭的重要增收渠道。杨再成家去年出栏18头肥猪,卖了将近9万元,单价比专业养殖场的饲料猪要高出三分之一。

  “土猪肉价格更胜一筹,原因是全程熟食喂养肉质更香。”杨再成介绍,他家的养猪方式是把南瓜、冬瓜和红薯等原料采收回家后,混合玉米面或米糠等粗粮大火煮熟再进行投喂。

  搭着其他庄稼套种,杨再成家每年秋天要收两三千斤南瓜冬瓜。“大的能达30多斤,最小也有10多斤。”他告诉记者,老品种的南瓜冬瓜个头大,甜度高,随便施点农家肥和复合肥就能实现高产,除人吃以外还是喂养土猪的上等原料。

  比起南瓜种植的随意性,冬瓜的培植方式更让人匪夷所思。“往猪圈粪池里一丢就完事儿。”杨再成打趣道,冬瓜果肉会在池子里烂掉,但种子不会。等到来年开春,冬瓜种就会混在农家肥里进入田间地头,开启新一年的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之旅。

  作为传统地道的农耕家庭,杨再成家的“老牌品种”还有很多,比如丝瓜,茄子,葫芦、辣椒等。

  种了半辈子地,杨再成此时从未有过地骄傲,因为他家的南瓜、丝瓜、德江高杆糯谷等老品种子,被省农科院的李金强种业研究员带去了单位,用作地方特色资源保存研究。

  而在余庆县白泥镇新寨村,全村只有80岁的郑仕忠,还在坚持种植当地一种特别的玉米品种,名叫“猪血包”。

  常见的玉米品种是黄色,而猪血包的籽粒为红色,棒子个头大,籽粒饱满、皮薄,打粑粑好吃,打粉后熬汤更黏稠,用该籽粒打粉喂母鸡,下的鸡蛋颜色更金黄。新寨村处在高山地区常年冷凉,而猪血包耐寒,也不怕土地贫瘠。

  今年75岁肖体英老人也种植过猪血包。她回忆,早年种植本地黄玉米,每年收获时都会有少量籽粒偏红的玉米,他们发现颜色喜庆又好种,于是把大棒子上的红玉米籽粒单独挑选出来,留作种子,经过多年留种,后来种出猪血包。

  在铜仁市思南县张家寨镇桥岩村堡上组付荣章、邓兴婵夫妇家中,农科院的专家们同样收获颇丰。

  “我这里有20多种老品种。”邓兴婵走进屋里,慢慢地拿出一个个棕包、布包、纸包,向队员们讲解收集的过程以及这些种子的历史与故事。

  一说起思南县张家寨镇桥岩村古老的种质资源,付荣章、邓兴婵夫妇总是侃侃而谈,尤其说到自己手里的老品种,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说到南瓜,她说:“我们的南瓜有圆的、长的,很甜,一般用来煮南瓜稀饭,很养胃。吃过后,剩下的南瓜种子都要留下来晒起。”

  南瓜籽、苦瓜籽、绿豆种子……这些种子被付荣章、邓兴婵细心地保护着,在他们看来,这些种子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以前的蔬菜、粮食很好吃的,后来慢慢地消失了,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有些种子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保护,它就会丢失,会绝种,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关注并收集古老的、要灭绝的种子。”一转眼,付荣章、邓兴婵夫妇收集老品种已经30余年。

  小小种子带给贵州大大的了不起

  据了解,截至目前,贵州拥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已达138家,拥有农业农村部核发的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有2家,在新三板挂牌的种业企业有2家。

  这个春天,“花小莓”在省内外市场“出圈”,贵阳草莓打出了名气。

  作为“花小莓”的“幕后推手”,今年,贵阳农投集团旗下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江蔬菜良种繁育中心启动了集约化工厂化草莓脱毒苗生产。

  草莓脱毒苗的好处,在于种植过程中可减少病虫害、种植存活率达95%以上、产量提升30%以上。

  该集团引进草莓脱毒母苗75550株,一株母苗能繁育出30至50株子苗。这批草莓脱毒苗已收获省外订单150万株左右,省内将在贵安新区示范种植后,陆续推广。

  近年来,贵阳农投集团围绕辣椒、羊肚菌、草莓等重点开展攻关,建成2个高标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成功实现辣椒嫁接苗生产,改写了贵州蔬菜嫁接苗只能从省外购买的历史;建成渔业种业基地2个,年产鱼苗5亿尾;羊肚菌菌种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农投1号”品种试验测产达到477公斤/亩,正逐步推广种植。

  贵州筑农科有限责任公司去年获批农作物种子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证,成为我省首家获证企业。同时,该公司依靠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源和国内顶级水稻专家团队,在我省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岑巩县建有稳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近万亩,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近200万公斤。在贵州、江西、江苏、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建有较稳定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万余亩,年生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200余万公斤。“我们要力争杂交水稻、玉米种子销售达600万公斤以上,尽快做到在贵州省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量做到第一,营业额达3亿元以上,利润达4000万元以上,公司争取在主板上市,实现贵州种业公司主板上市零的突破。”企业负责人邓勇告诉记者。

  而在赤水河谷,由茅台首席育种专家、红缨子研究所所长涂佑能领衔,1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经过6年技术攻关和南繁,命名为“红缨子519”“红缨子619”的两个高粱品种选育成功,每亩产量均超过500公斤,株高均降低35厘米左右。这一成果被专家称为“酒用高粱”的突破性成果。

  日前,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有了总评结果,其中,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研发的油菜高产油品种选育及产业化,让人惊喜。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所、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向阳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所,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向阳告诉记者,目前贵州食用油自给率已提高到39%,比全国高出6个百分点。

  油菜是我国及贵州的第一大油料物作物,选育并应用高产油品种,自然是保障食用油供给的关键所在。该团队历时13年,通过四轮筛选,开发分子标记150个,并构建高效的轮回选择技术体系,育成含油率>46.0%的高油分亲本20份,首次育成含油率51.88%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以及含油率54.56%的恢复系。同时,还构建出高效的“杂种优势群”,持续育成高产油新品种20个,覆盖长江流域12个省市,其中油研57等7个品种为贵州首次育成同年同组区试中含油率均居第1位的新品种。此外,2020年还育成2021年全国最高产油率品种油研2020,国审品种油研50、农华油101和黔油22产油量均居同年同组区试第一。

  贵州,这个山脊连绵不断的多彩之省,正因为这些闪耀着奇异光彩的种子,释放着令人惊讶的现代农业产业能量。这是贵州令人拍案惊奇的种子故事。

编辑:龙银圆

统筹:张强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