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细雨寄哀思。革命英烈们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唯有以史为镜、以英烈为灯,方能明辨是非、照亮前路。让我们一起聆听烈属廖启义、守墓人张龙海、观山湖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动人故事,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沿着革命前辈足迹砥砺前行。
烈属廖启义:
儿子永远是我心中勇敢的英雄
走进客厅,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首先映入眼帘——中年男子抱着一块“光荣烈属”的牌匾,照片里的孩子最小的看上去只有一两岁,由一旁的中年女子抱着,其他的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三四岁。这是廖启义一家的第一张全家福。
“大哥廖忠发光荣牺牲的时候我才只有两岁多,很多关于大哥的故事都是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跟我说的,但我依然能记得小时候大哥把我放在小车上推着玩的场景。”烈士廖忠发最小的妹妹廖忠香向记者介绍到。当说起她的哥哥廖忠发时,她眼底止不住的崇拜与思念。
廖忠发的父亲廖启义和母亲李学芬今年都已87岁高龄,耳朵听力下降,加上上了年岁需要照顾,廖忠发的六个弟弟妹妹都在轮流陪伴他们。“两位老人平时在家最喜欢看的就是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他们老觉得电视里可能会出现大哥的身影。”廖忠香说。
在母亲李学芬眼中,儿子廖忠发是个勤快、乐于助人的人。“那会还在挣工分换粮票,他的活路做完了,还会去帮着其他人做。当时他当上兵了,全村的人几乎都去送行了,村寨里没有不喜欢他的。”李学芬提起儿子,也是满脸的骄傲与思念,她告诉记者,廖忠发从小就想参军,18岁刚好通过了体检等一系列审核,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军营之旅。
廖忠发生于1960年1月,1978年12月入伍,成为了第14军42师124团3营9连2排4班的一员战士,参与了对越自卫还击战。1979年2月21日,4班在攻打敌207高地的战斗中,2排4班长张启学手部被炸伤,廖忠发和另一名战友随即冲向张启学为他包扎,被敌人发现后攻击,不幸当场牺牲。
“当时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只觉得天都塌了,直到部队里来人通知我们才相信。饭煮起也吃不下,也不敢当着其他孩子的面哭。”李学芬说着开始哽咽,一旁一直沉默的廖启义也忍不住抹上了眼泪,“才去当兵,枪都拿不稳就上战场了,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他牺牲了。”廖启义说。
廖忠发牺牲时年仅19岁,后来部队党委追认廖忠发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廖忠发烈士个人二等功,是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英雄。
廖启义说,每年清明节他和老伴都会在儿女的陪伴下前往云南纪念廖忠发,直到去不动为止,“我每一天都在想念他,儿子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守墓人张龙海:
一座纪念碑 一份哀思 一辈子的守护
“唰唰唰……”3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贵阳市息烽县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一位大伯正在洒扫台阶上的落叶和枯草,晒红的双颊和浸湿的领口以及上面干净的台阶无声诉说着他打扫的辛劳。他就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的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张龙海。
“打扫卫生、接待和登记访客、讲解各历史纪念点……是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算下来,这已经是我守墓的第27年了。”张龙海向记者介绍到,27年前他刚到这个陵园任职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坡,他看着这里渐渐铺好了石板路,建了凉亭,就连周遭种下的每一棵树都有他的参与。“当时我亲手种下的雪松苗还不到一米二,你看现在都长成参天大树啦!我们这里有四颗雪松、两颗桂花……”张龙海如同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成就感。
张龙海,59岁,是成都军区13集团军步兵第111团三营八连的退役老兵,于1986年11月参军,参加过对越自卫防御战,后于1990年12月退役。
“那会儿88年我们在云南刚收复老山,就遇到越军偷袭,当时我和战友为了保护一块3米高的纪念碑,刚扛起来准备走,一个弹片炸过来给我肚皮开了个口,缝了整整27针。甚至直到现在,有时候做梦都会梦到越军来偷袭了。”张龙海回忆起那段战场上的时光,止不住感慨。“我也上过战场扛过枪,知道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不易,烈士们都是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想到大家的精神,就更加坚守自己守墓的意志了。”
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位于贵阳市息烽县阳朗村,为了纪念1945年被捕辗转囚禁于息烽集中营后在阳朗村快活岭慷慨就义的张露萍、张蔚林、冯传庆、赵力耕、杨洸、王锡珍、陈国柱等七位同志而修建,陵园的每一层台阶都是七步,凉亭的角也是七个,都表达了对烈士深深的哀思与纪念。
“清明节前后是追悼先烈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我仍要为广大社会青年、学生等讲好革命烈士的故事,延续革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好我的每一班岗。”张龙海说。
观山湖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丰碑矗立,永垂青史壮花城
4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观山湖区烈士陵园,鸟语花香,光影斑驳,黄菊与白菊围满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来悼念追思的人络绎不绝。
青山绿水存浩气,苍松翠湖慰英灵。观山湖区烈士陵园位于观山湖区朱昌镇金钟村,西临百花湖,原为朱昌烈士陵园,系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埋葬的大都是解放军烈士,以前在朱昌征粮、参与剿匪斗争的时候光荣牺牲的。”当日下午在陵园遇到的贵阳贵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一员黄胜贵向记者介绍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挺进贵州,围剿流寇。同年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七军四十九师工兵营十四名干部战士赴朱昌执行任务,返回时遭匪伏击,寡不敌众,全部为国捐躯。同年,零零六九部队在贵阳市西北地区朱昌堡参加剿匪、征粮斗争中,二十一名革命军人光荣牺牲。
据黄胜贵介绍,原先这里安葬了十八位勇士,后又迁入了二十一位,现共有39名革命烈士安葬于此,每年清明前后前来祭奠的人达5、6000人次。
黄胜贵今年已经65岁了,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已是高龄却仍来做志愿工作时,黄胜贵表示,“我本身是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军人,这里安葬的烈士也相当于我的战友们,战友的感情可不一样啊,那可是互相要挡子弹的,我也愿意多为他们做点事儿。”说完,黄胜贵接着把被风吹跑的花捡了捡。
高达5米多的纪念碑背后,是一面带有浮雕的墙,左边展现了当年解放军英勇剿匪的画面,右边是押送粮车、运输粮草的画面。纪念碑前的围栏上,每一处拐角都有一只石鸽子,它们都面朝纪念碑,似乎在唱着和平的颂歌,又仿佛在对烈士们安宁祈祷。
(记者 刘云嵩/文 梁超/图)
编辑:陈承
统筹:苏舟
编审:汪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