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贵阳“粽粑街”:粽叶飘香 乡愁绵绵

  又端午,有“粽粑街”之称的贵阳文笔街也因此越发热闹起来,“粽”师们忙着包粽煮粽,四面八方的市民慕名闻“粽”而来。

  “粽粑街”的称谓何时而来,无考。但对于三代人都在文笔街包粽子卖粽子、68岁的贵阳人李宗林来说,他和他的邻居们与这条街已有近40年的粽子情结。

图片

  李宗林查看火上煮着的粽子,揭开锅盖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热气将“粽粑街”的烟火气渲染得格外生动

图片

  2015年6月11日,李宗林的母亲洪炳兰在文笔街包粽子

  据李宗林回忆,1970年,他的母亲洪炳兰为补贴家用,端午节期间包粽子到附近的菜市场卖,因粽子味道好而大受欢迎,从此,这生意一做就是几十年。

图片

  夜幕降临,文笔街的“粽”师围坐一起包粽子,成为文笔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几十年来,在母亲的带动下,李宗林姐弟四人都学会了包粽子,且还将粽子发展成多种口味。如今,李宗林和其四弟还坚守在文笔街卖粽子,李宗林的女儿也将奶奶和父亲的粽子手艺传承了下来。

图片

  65岁的夏群芳在文笔街已包了40多年的粽子

  今年43岁的姚默稀是文笔街土生土长的“街二代”,父母也曾是文笔街的一代“粽”师。她说,自己专心做粽子,是对去世父母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文笔老街不舍的情怀。

  来文笔街买粽子的市民,也有着他们特别的情怀。

图片

  乌当区下坝镇谷庚村村民采摘粽叶卖往文笔街等地

  6月4日,65岁的罗敏从转弯塘赶来文笔街买粽子,她20年前搬离了文笔街。在她看来,专程来文笔街买粽子,除了好吃,更重要的是见见还坚守在文笔街的老邻居,在尚存的老街老屋中寻找童年的记忆。

图片

  文笔街的粽子均选用优质糯米制作,保证质量与口感是每一家粽子铺牢记的生意秘诀

  “别看大家都还是生活在这座城里,相隔也并不远,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仍藏着自己的乡愁。”姚默稀说。

  此话不假。来文笔街买粽子的,还有无数端午假期无法回家过节的“贵漂”。

图片

  从“粽粑街”卖出去的每一个粽子,都是这里的“粽”师纯手工包出来的

  在贵阳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铜仁人田祖飞,因工作原因十多年没回老家过端午节了,他来文笔街买上几个粽子,只因为这是一份家的味道。他说:“我还是很想念自己小时候的端午节。那年月,母亲总是坐在老家房子的院子里,用自己从山上找来的粽叶包粽子。那场面,终生难忘。”

  端阳时分,小小的文笔街,粽叶飘香,乡愁绵绵……

图片

  为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粽子,姚默稀特意订制了适合年轻人审美的时尚包装盒

图片

  来文笔街买粽子的市民络绎不绝

图片

  文笔街的粽子品种多达十几种,且还在不断创新品种,以满足各种口味需求的顾客

  (《贵阳“粽粑街”:粽叶飘香 乡愁绵绵》文图来源于《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