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苏轼如何带学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天才式的大作家,也是北宋文坛宗师级的人物,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都出其门下。苏门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宗师苏轼的用心培育分不开。阅读苏轼与其弟子们的书信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苏轼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予以切实的指导。

图片

微箴晁补之。苏轼在给黄庭坚的一份信中说,晁补之的诗文非常新奇,应该具有比较突出的才华。但是苏轼在晁补之的诗文中发现了一个端倪,就是晁文中的奇丽之气显露得太早。在苏轼看来,理想的创作道路应该是追求平和,奇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至足之余,溢为怪奇”的自然结果。对于这一问题,苏轼并没有直言相劝,而是希望黄庭坚以朋友切磋琢磨的方式告知。苏轼明言这样做,不是出于避讳,而是害怕伤害晁补之的“迈往之气”。从苏轼的这一行为,不难看出他对文才的细心呵护。

称扬黄庭坚。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伟大的诗人,因此后世曾有他俩“争名”之说,其实这是完全不懂苏黄为学境界的揣测之言。苏黄的相知是很深的。在未曾谋面之前,苏轼已经从孙觉等推荐的黄庭坚的诗文中,惊异黄庭坚“非今世之人”,赞其“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必将名满天下。并从其诗文中推知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当黄庭坚“执礼甚恭”,希望忝列门墙时,苏轼喜愧不已,如得挚友(《答黄鲁直》)。在《举黄庭坚自代状》中,苏轼称赞黄庭坚:“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实践证明,苏轼的判断是准确的。黄庭坚晚年对待贬谪的超然态度和杰出的创作成就都印证了这一判断。而黄庭坚对苏轼的道德文章则始终称赞不已。

正如苏轼所言,文坛需要“名世之士,相与主盟”“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因此,苏轼以欧阳修为榜样,积极发现人才,以在众人中最先发现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李廌等为人生之最大乐事,并且自觉地将文坛宗主之位托付于弟子们(李廌《师友谈记》)。不过,苏轼与弟子们的交谊完全建立在维系文统不坠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准则。苏轼对弟子们既有道德上的引导,又有创作上的指导,而且还非常重视指导方法,能够针对弟子们的不同情况予以恰当的指导,使他们茁壮成长。北宋后期的文学人才,多出自苏门,良有以也。

当下,苏轼与弟子以道义相处的传统令人钦想。苏轼兼顾道艺两端培育弟子的教育理念也并不过时。他针对弟子的不同情况予以恰当引导,更是值得学习。

图文来源于2023年09月05日《贵阳晚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