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春晚,以新年俗迎新岁

  欢欢喜喜过大年,怎么少得了春节晚会?从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自办的联欢晚会,到荧屏、电波百花齐放,再到今天屏幕前“裸眼3D”的极致体验,不同时代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春晚”。

图片

  ■ 单位联欢迎新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业文艺演出还不够普及,每逢春节到来,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等就自己组织舞蹈、京剧、话剧、电影、曲艺等多种形式的联欢晚会,自娱自乐,欢欢喜喜过大年。

  那时候,各工厂培养了不少文艺骨干,联欢晚会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1953年春节期间,北京被服厂举办了春节文艺晚会,节目有话剧《赵小兰》《夫妻之间》《住新房》及曲艺、舞蹈等。琉璃河水泥厂也举办了文艺晚会,将厂里创作的独幕话剧《学文化》《婚事》以及舞蹈《采石舞》《祖国大建设舞》等搬上了舞台。

  不仅是职工,家属也常在联欢晚会上亮相。人民印刷厂举办迎春联欢晚会时,厂新房家属歌咏队的队员们一口气唱了三支歌,台下观众叫好不断,听完一支还想听下一支。当队员们最后把“压箱底儿”的歌唱完后观众还不让走,队员们只好把唱过的歌又唱了一遍。

  随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日益高涨,联欢晚会的范围逐渐扩大,很多厂矿和郊区农民共同开展文艺活动迎新春。大中学校的联欢晚会活动向来热闹。1961年除夕,中央民族学院举行了盛大的化装舞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翩翩起舞,庆祝佳节;在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来自30多个国家的归国华侨学生参加了联欢晚会,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在祖国欢度春节。

  在那个物质生活不够丰富的年代,各单位在春节期间组织的联欢晚会为传统佳节增添了年味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了人们的工作干劲儿。

图片

  ■ 晚会办成新民俗

  中央电视台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是中国人重要的过年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视机拥有量的增加,央视“迎新春文艺晚会”从录播改为直播,并且正式定名为“春节联欢晚会”,也就是日后脍炙人口的央视春晚。

  这些重要改变出现在1983年的晚会上。当年在除夕之夜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以直播形式同观众见面的,参加演出的有侯宝林、马季、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袁世海、马长礼、李维康、王景愚、严顺开、林丽芳、李谷一等大批知名演员。与往年不同,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4部专用电话点播参加晚会的演员演出自己想看的节目。此外,节目中间穿插了谜语,观众在大年初一将猜出的谜底贴上邮票寄出,中央电视台便会给猜中的观众回寄一份纪念品。

  由于是第一次让观众点播节目,晚会期间出现了不少插曲,李谷一演唱的《乡恋》便是其中之一。这首歌是电视片《三峡传说》的主题歌,当时特别流行,只是因为有“情绪不太健康”的争议,此前这首歌一直未能公开上广播电视。1983年央视春晚现场,点播《乡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直到点播条装了四五盘,时任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决定顺应观众要求,《乡恋》得以播放。

  由于增强了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性,1983年央视春晚大获成功。几千年的过年传统,由围炉守岁变为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央视春晚由此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那以后,央视春晚成了电视文艺界大胆创新的改革先锋。1984年,央视春晚出现了第一批港台明星:张明敏、奚秀兰、黄阿原、陈思思,还涌现了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李谷一的《难忘今宵》等众多优秀作品,直到现在仍被业界公认为不可超越的巅峰。后来,小品等新颖的文艺形式也伴随着春晚正式登上舞台,大批港台歌星更是借着春晚的东风登陆内地。那个年代,央视春晚让一大批新面孔一夜之间成为明星,红透大江南北,也让亿万观众在除夕之夜带着期待和惊喜,牢牢地守候在电视机旁。

  多少年过去,央视春晚早已成为“中国的新民俗”,如同过年吃年夜饭一样。

图片

  ■ 百花齐放“闹新春”

  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春晚不再一枝独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电台都办起了春节晚会,荧屏百花齐放,电波传送祝福,节日氛围更加浓郁。

  1991年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电视台准备了10多台文艺晚会,大年初一有京腔京韵的《祝您吉祥》大型文艺晚会,其中,歌舞、小品、相声均为新创作的节目;大年初二有《京城同乐》晚会,小品表演令人乐得合不拢嘴;大年初三有《银河春夜 星光灿烂——1991年春节中国影星大聚会》,让影迷与明星共同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刻。此外,《“大白菜”文艺晚会》《春天的旋律——1991年少儿春节晚会》等晚会也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从1994年起,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同时在一、二、三套节目推出三台晚会。在第一套节目播出的春晚始终是除夕夜的“大餐”。当时,春晚剧组的工作人员开展了“假如我来主办春节联欢晚会征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好节目”活动,并到东北、广东、上海、安徽、湖南、河南等多地收集好节目,希望能为观众带来新感觉。第二、三套节目播出的分别是戏曲晚会和歌舞晚会,观众既过足了戏瘾,也领略到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的魅力。

  不光是荧屏热闹,空中电波也传递着喜庆。199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大型春节文艺晚会。美丽的天山、飘满酒歌的蒙古包、欢歌笑语的苗寨土家村……各省市电台为听众送上的歌曲、相声等优秀贺岁节目,让听众大饱耳福。1999年春节期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所属6个专业台、7个频率联手推出了10个单元、长达60小时的综合文艺节目《欢乐送进千万家》,也让听众享受了精彩的听觉盛宴。

  那些年,各大电台、电视台的晚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为人们奉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令传统的新春佳节更有文化味儿。

图片

  ■ 融合创新收视夺冠

  进入新世纪,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春晚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

  2006年春节,全球华人春节网络联欢晚会、网络动画春晚、首届宽带春节联欢节3台网络春晚轮番上线。尽管当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上网人数过多导致网速降低、节目选材与质量有稚嫩之处等,但这3台晚会还是得到众多网民的青睐。

  2007年,中央电视台与腾讯公司合作,面向全球全程网络直播、轮播春晚以及历年来春晚精彩节目剪辑,全球华人可以通过点播等方式观看,还可以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节目。

  2010年2月6日,全国第一台三网(电视、互联网、手机)融合的春节晚会登陆北京卫视,打出了“连播七天,天天看春晚”的招牌。这台网络春晚从启动到录制不过28天,吸引了9500万人次网民为其“点将、支招”。割肝救儿的“暴走妈妈”陈玉蓉、见义勇为的“抡车男”郭小亮等草根故事被搬上春晚,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共鸣。开播第一天,新浪网和BTV在线累积点击观看人次达到80万,此后每天点击量直线上升,播出4天引来1.8万微博博主竞相热议。

图片

  2011年,央视举办了《亿万网民大联欢,全球华人大拜年》《点击幸福》《上传快乐》《下载创意》《共享奋斗》《登陆未来》共6场网络春晚,分别在央视三套节目及网络、手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车载公交电视等平台上播出。晚会现场采用视频墙、微博墙等形式,因为可以与网络红人、明星即时互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还能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

  科技赋能文化,春晚面貌一新。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舞台首次打造三层立体舞美,同时运用飞屏技术营造出360度环绕式景观,精良的视频制作令观众在屏幕前有“裸眼3D”的极致体验。当年春晚还大量应用轨道机器人、无人机、在线虚拟系统等40多套4K特种拍摄设备进行节目制作,实现了全要素4K超高清电视智能直播。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春晚大幕就要开启。今年的春晚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图文来自《贵阳日报》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