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贻琴到贵州大学调研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发布时间:2021-05-09 16:48   来源:贵州日报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大学10周年之际,5月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到贵州大学调研,参加贵州共青团主题团日示范活动,并为高校师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青年学子一起回顾我们党、我们国家辉煌历程、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关心关怀。她寄语全省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仰望星空立大志,止于至善明大德,博学笃行成大才,脚踏实地担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在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中实现人生出彩。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主持报告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吴强,副省长谭炯参加活动。

五月的贵大校园,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生机盎然。谌贻琴来到东校区,看展板、听汇报,了解全省教育系统、共青团系统及贵州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强调要创新方式方法,讲好党的历史,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里,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专业2018级1班团支部正在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谌贻琴饶有兴致观摩,认真倾听学生代表、青年代表学习党史心得体会。谌贻琴说,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大学,勉励青年学子“做中华民族脊梁”,语重心长、期许至深,青年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选择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才有价值。希望大家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谌贻琴还来到西校区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询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勉励要进一步建好实验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西校区贤正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谌贻琴一走进报告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她从今日之中国、今日之贵州、今日之青年三个方面与师生交流。她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辉煌历史,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党的百年创业史中,十八大以来尤为璀璨夺目,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彪炳史册的减贫奇迹、气壮山河的抗疫奇迹。我们党百年走来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党的坚强领导核心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最为关键的是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领导核心。有这样的领袖,是党之大幸、人民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谌贻琴说,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亲自给我们定方向、指路径、给支持、鼓干劲。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贵州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大踏步前进,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全胜、交通枢纽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数字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站在现代化建设新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抓“四化”,干出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谌贻琴说,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当今这个时代为每个青年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天地,是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最好时代。希望全省青年要仰望星空立大志,自觉担负起“一代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止于至善明大德,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奋斗终身。要博学笃行成大才,惜时如金,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养成读书、运动、交流的好习惯,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要脚踏实地担大任,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多作积累、多作准备,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先锋力量,在谱写中国梦贵州精彩篇章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

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师生们意犹未尽。大家一致认为,谌贻琴书记所作的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令人深受启发、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大家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矢志报效祖国,为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省有关部门、在筑高校负责同志及贵州大学师生代表在主会场、分会场共千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记者 许邵庭 盛道利)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