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贵康护理院内,老人们正在做益智游戏。
凝心聚力促发展,建言资政惠民生。近年来,市政协聚焦市委“四主四市”工作思路、“强省会”“八个强”等重点任务,以及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农村“五治”等民生关切,通过提案等积极献计出力,奋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今年,市政协联合媒体,就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中民生提案办理,加强监督落实。即日起,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推出“委员提案· 融媒督办”系列报道,见证提案如何落地,民生实事办得如何。
9月的一天清晨,天空湛蓝。在位于南明区梭石巷的贵州福贵康护理院里,刚吃完营养早餐的周荣琴老人约上同屋八旬“闺蜜”,到楼下小院遛弯儿。“这里三餐有人做、生活有人管、玩乐有人陪,生活很开心!”周荣琴和这里的百余位“老伙伴”,已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
养老服务事关百姓福祉。在今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贵阳市委员会和市政协委员谢娟娟都将目光聚焦“银发一族”的养老生活,就此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希望能更好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家门口养老,如何更舒心?
“87岁独居老人,在家没人说话,三餐自己做,费劲又吃不了太多。”
“子女在外地,请保姆支出大、服务内容少;不请保姆,子女又不放心。”
“养老机构不能太远,要便于亲人随时探望。”
……
谢娟娟的随身笔记本上,记录着一个个家庭的养老需求。在她看来,只有解决这些“痛点”,才能找到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密码”。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家门口养老’是亟需回答的课题。”通过走访调研,谢娟娟发现,随着近年来贵阳贵安持续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如何提供更精准的养老服务?如何以家为圆心、社区为半径,打造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养老服务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融媒问政记者与谢娟娟进行了实地走访。
服务多元化,构建“幸福圈”
家住观山湖区的陈洪鑫老人因患病需每日前往医院治疗,得益于金华园养老服务站的“助医”服务,每日都会有护理员上门,接送他往返于家与医院之间。
“因为靠近居民小区,我们站点就像是附近小区老人的家,除了可以为陈爷爷这样的老人提供定制化护理服务,站点还有24个固定床位,可以满足老年人长托、日托、半托等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金华园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唐春霞说。
“今年4月1日《贵阳市城镇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出台,这是全国范围内率先以立法方式保障该项工作推进的实践。”贵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袁仲红说,得益于各项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贵阳的养老服务网络也初具规模——在区域层面,建成了82个养老院或养护院,着力满足机构住养服务需求;在街道层面,着眼于“家门口”养老需求,建成了4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城市全托、日托及上门养老服务;在社区层面重点针对活力老人日间照料和失能老人居家上门服务需求,建成了33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较好满足了社区老年人午间休息、餐食供应、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服务需求。
这一组组扎实的数据,勾画出贵阳市多元化养老服务的“幸福圈”。袁仲红说,在家门口嵌入养老服务,能让幸福更加“触手可及”。
打造“人才磁场”,筑牢幸福基石
“有了好的政策支撑,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正多点开花,硬件条件具备了,软服务也要跟上!”谢娟娟说,不仅要强化高质量的养老从业人员培育,更要构建一个涵盖薪酬保障、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多维度的“留人磁场”,才能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委员的建议也得到了部门的认同,市民政局在进一步强化人才保障上打出了组合拳。
“一是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贵阳康养职业大学为龙头、其他相关职业院校为基础,涵盖高、中级养老护理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吸引接纳省内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到贵阳就业,常态化开展养老机构负责人、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岗位培训;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全市职业院校和养老护理相关单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探索创建养老机构+专业护理的模式;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养老机构建立与职业证书相对应的薪酬管理机制,进一步畅通养老护理员职业晋升通道,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听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陈福丽的介绍,谢娟娟连连点头,表示认可。
在贵州福贵康护理院,4名来自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的大四学生也引起了谢娟娟的注意。
“来到我们这里的实习生都会从最基础的岗位开始。通过为老人洗澡、更换尿不湿等实操体验,他们更能涵养亲老敬老之风,提升专业护理能力。”贵州福贵康护理院院长李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年轻人投身这一行业,用活力青春守护最美“夕阳红”,不仅为养老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也成为推动贵阳贵安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立
编辑: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