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新视界:胡晓明教授详解花溪故事新讲法

8月15日,为推进文旅活区战略,推动花溪文化高质量发展,花溪区委区政府、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携手举办“如何讲好花溪故事”专题培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晓明怀揣着深邃的家乡情怀,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独到的文化视角,为来自花溪区各部办委局的逾百名代表,开启了一场关于文旅融合新路径的启迪之旅。

图片

“花溪最开始叫什么名字?”培训伊始,胡晓明教授以轻松互动的方式开场,缓缓铺陈开自己长达57载的“花溪梦”,引领着每一位学员穿越时空的隧道,共同探寻“花溪”这一名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围绕“文脉、文学、文景”三大核心,胡晓明教授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花溪的独特魅力。在他看来,花溪,作为贵阳贵州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品牌价值的提升,离不开对其背后故事的精彩讲述。这些故事,既应贴近民生,讲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又需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

精彩地叙述城市故事,核心在于深刻挖掘并生动讲述其文化脉络,唯有精准把握,并巧妙传达城市的文脉精髓,方能编织出引人入胜、底蕴深厚的城市叙事。在如何讲好文脉故事上,胡晓明教授从王学入黔、明末清初的士人逃禅入黔、大夏大学与花溪、孔学堂的建立与发展——贵州文化的四大脉动介绍起贵州文化的主阵地。尤其是孔学堂,被胡晓明教授誉为现象级的文化标志。他认为,孔学堂充分利用了贵州的好天气与十里河滩的好生态“得天地之清气”;孔学堂充沛的推广执行力活化古老的儒家文化能量,“萃人文之英华”;孔学堂探索出了一套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公益参与的运作模式,“化庙堂为江湖”;孔学堂还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传播能量,“通雅俗为一杭”。

文学故事是城市灵魂的镜像,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更加细腻地感知城市的情感与记忆,从而编织出更加丰富多元、触动人心的城市叙事篇章。在文人故事里,胡教授讲述了清初学者周渔璜,以及戴安澜将军的故事。胡晓明教授建议花溪区委区政府、旅游部门把有关花溪的文学资料都充分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得到、拿得到,增加地方文学性和文化内涵。

讲好城市故事,精髓在于深刻描绘并生动讲好那些融合文化与景观的“文景”故事。如何讲好花溪“文景”故事?胡教授对天河潭、镇山村、青岩古镇等赞不绝口。尤其是天鹅寨,被他誉为“梦村”,他分享了自己与寨中的往事和现在在寨子的见闻,并力荐大家亲临此地,体验、分享、宣传那份超脱尘嚣的宁静与美好。

图片

讲好花溪故事,是深化文化赋能,为城市铸魂,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花溪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瞿六亿表示,通过此次培训,相信各参训学员对如何讲好花溪故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希望大家,特别是文旅、宣传部门结合此次培训,进一步讲好花溪故事,积极推动花溪故事走出去,把花溪名片亮出来。

图片

花溪区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厚重的人文底蕴,是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新区。花溪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晓娟介绍,为推进“文旅活区”,讲好花溪故事,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花溪区目前已制定了《中共花溪区委 花溪区人民政府关于坚定不移实施文旅活区战略 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持续擦亮文旅品牌、着力推进文化赋能、全面升级旅游业态等十项措施,不断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花溪区将创建十里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挥文旅优势,依托孔学堂文化高地和十里河滩旅游资源禀赋,推动孔学堂与十里河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 舒锐 文/图 部分图片由花溪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洋提供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