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9:30,孔学堂邀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系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周婷老师开启了孔学堂讲坛1055期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青春期的亲子沟通与家庭管教”,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
随着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相比童年期有显著变化,亲子沟通也更具挑战性。本次讲座从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特征谈起,以心智化理论为指导,聚焦在亲子沟通中如何有效倾听和回应,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
首先,周老师指出青春期亲子不和谐关系类型主要有疏离型的亲子关系与冲突型的亲子关系,并根据这些类型的亲子关系提出了省映式教养为中心的青春期家庭管教原则:即关注想法和行为,并洞察心理需求;以建设性沟通,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沟通为纽带,促进行为理解和接纳;以关系为基础,促进行为限制与改进。周老师指出省映式教养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心智化”,其既是一种帮助父母理解孩子想法的教养方式,又能够帮助成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省映式教养可以更好地体察自己(如我在想什么,感觉什么)和他人内心(你可能在想什么,感觉如何)的能力,它帮助我们建立联系和避免误解。在此基础上,周老师讲述了省映式教养下的亲子沟通过程:即重视以关注、确认、换位思考为中心的倾听,以表达共情、引导倾诉、协助转移注意力、协助认知重评、协助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升级等为中心的适应性回应,从而建立关注与好奇、换位思考以达到共情的亲子沟通效果。同时周老师也指出了非适应性的几种回应方式,如惩罚、痛苦反应、忽视、干扰自主调节、说教等。
其次,周老师讲述了省映式教养下的行为管理。周老师从底线设置、分级评估、分级管理等层面界定行为管理的内容,并介绍了“省映式教养”中的两手策略,一是限制行为,即为孩子的行为设置边界。二是理解孩子的行为。保持“两手”之间的平衡可以帮助父母建立和保持权威,也能够避免对孩子表现专制。在具体案例的讲解中,对于不服“管”的青少年和专治不服的家长,周老师指出对于此类冲突性亲子关系的问题,可从父母态度、学习理解、始终尊重、避免冲突寻求沟通、保持监管、始终关注等层面进行。对于不吭声的青少年和不敢“管”的家长,周老师指出对于此类疏离型的亲子关系的问题可以从保持监管,始终关注;观察解读,加深理解;寻求机会,积极沟通;随时评估,适时调整等方面来进行。对于投诉不断的青少年和不想“管”的家长,周老师强调忽视不等于培养独立、挫折教育也需要护航、协同解决问题在青少年阶段依然重要。对于有困扰的青少年和不会“管”的家长,周老师提出如下方法,如重视“变化”,共情痛苦,而非只关注偏离行为;跟孩子站在一起,而非对立面;加强与学校沟通;寻求专业人员帮助。最后,周老师指出如下建议:如推荐每天跟孩子有质量地沟通15分钟;关注孩子的想法和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积极回应;在亲子分歧议题下,首先理解对方的想法和动机,再争取合作立场,最后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青春”是个最为美妙的词语,如我们熟悉的《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如“青春忽妍好,半岭丽朝阳”;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是最美的年华,但是当我们将“青春”与“青春期”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则更多的是面对生命成长与情感变化的焦虑与困惑,这是在面对生命成长过程中,亦或是期待一个生命更好地成长所带来的焦躁、误解与困扰。在周老师的讲座里,我们获得了如何更加理性、从容、智慧地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方法。我们期待着一个个青春的生命冲破自身束缚,走出因为恐惧、迷茫而黯淡无光的日子。周老师教授我们学会共情,学会沟通,学会重建与重评,在“有情”与“共情”的沟通中尊重、引导青春期孩子。周老师在情绪——情感——情理的转化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更为稳定的家长人格。汪国真《跨越自己》说:“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周老师的讲座,让在场的身为父母的听众更具有教养的能力。在我们期待着一粒种子变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周老师的讲座启示着帮助着我们和孩子跨越一座座成长的高山,愿在科学、理性而又情理兼容的教养下,成就一个个乐观、开朗、积极上进又健康快乐的青春期孩子们。
周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深受广大听众好评。
贵州大学 付星星/文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