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老兵”郭德刚是贵州仁怀市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守陵人”。近日,中宣部命名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郭德刚榜上有名。
烈士陵园的“守陵人”郭德刚
扛过钢枪,上过战场,这位退伍“老兵”有着军人的坚定信念。23年如一日,守护烈士陵园,这里是他日日夜夜坚守的“阵地”。
1998年,郭德刚和战友到烈士陵园扫墓时,认识已过古稀之年的“守陵人”刘付昌,“他已为烈士守墓30年”。
“我要和他一起守护烈士陵园。”深受触动的郭德刚向民政部门申请,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二位“守陵人”。
2018年7月,刘付昌老人去世,他用50年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他最放不下的就是陵园。”临走时,刘付昌对郭德刚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守护好陵园的烈士。老人去世后,郭德刚以陵园为“家”,日夜守护英灵,不负所托。
清晨6点的烈士陵园一片寂静,偶尔听到林间鸟儿的鸣叫声。天还蒙蒙亮,郭德刚已经起床,开始一天的陵园打扫工作。
郭德刚细心擦拭烈士墓碑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300平方米,有79级台阶,每天打扫下来至少要三四个小时。
“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类型的扫帚。” 为了把每个角落清扫干净,郭德刚的储物室里存放着七八种不同样式的扫帚,“一年打扫下来,至少要用坏80把”。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郭德刚的双腿曾受伤,患有严重的神经炎。腿脚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坚持打扫陵园,不管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
庄严肃穆的墓碑前,他用手中的布将墓碑上镌刻的文字轻轻擦拭,一遍又一遍,认真又仔细。修剪树木,扶植花草,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陵园内松柏苍翠,草木葱茏。
因为担心有人会进来破坏陵园,每天夜里入睡前,郭德刚都会在陵园里巡查一遍,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鲁班场战斗是红军四渡赤水中的一次重要战斗,它在战略上为红军顺利实现三渡赤水赢得了时间。而在这场战斗中,红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146名烈士长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鲁班红军烈士陵园集中安葬了146名红军烈士遗骸。
郭德刚向学生讲述鲁班场战斗故事
小时候,郭德刚就听爷爷讲鲁班场战斗的故事。“我的爷爷亲眼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恶战后一片血泊,他一边流泪一边帮忙掩埋红军遗体……”“当年掩埋红军遗体时,只有一位烈士因为身上带有印章而得知姓名,其他的人都是‘无名英雄’”。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郭德刚,对先烈怀有一颗崇敬之心。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前往陵园缅怀烈士。这时候,郭德刚总会为他们详细讲解鲁班场战斗的感人事迹,“去年清明节,连讲了22场,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他总说,不怕累,只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不在家享清福?”有人不理解。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在郭德刚心里,守护好烈士墓是他今生的信念,是他的使命!他要守好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直到自己干不动那天。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外不远处,就是热闹繁华的街区。“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如已牺牲的他们所愿。”郭德刚常常会一个人默立在墓碑前,红军烈士的灵魂在这里得到了安息,与红军烈士朝夕为伴,他觉得心里很踏实。
编辑:陈承
统筹:汪红霞
编审: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