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时经常会困惑,“阅读到底有什么用?”“读了很多书,都记不住怎么办?”凡此种种。在凡事都讲效率、讲性价比的今天,阅读确实不免让人觉得性价比很低。不仅要买书,还要花很长时间读,读完还不知道有什么用。
我凭借多年专注于读书的经验,分享一个方法,叫“阅读的闭环”,看看是否能缓解一些大家读书时的困惑。“阅读的闭环”简单说有四步:阅读——思考——分享——写作。
阅读。无论如何,开始读是前提。我和朋友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已经在一起读了十几年书。有书友一路跟着我们读了十几年书,明显可见其变化。从最初不敢说话,不会表达,不知道读什么书,到现在保持全年50本书以上的阅读量,并且在自己所在的公司创办读书会,影响着另一个群体。
当然,怎么选书?怎么读书?是阅读过程中需要慢慢完善的。我们的读书会也是从最初没规划的“泛读”,慢慢趋向“谱系化阅读”,以及到如今的“走读”。这是一种必然趋势。读书,不存在唯一的方法,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名人书单”或“主题书单”,而是要在自己的阅读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书单,这才是读书沉淀在自己身上的价值。
思考。阅读时,思考是伴随而来的,这是人的思维本能。但是思考的完善基于大量的阅读,在我们读一本书、一个人或一个主题时,你过往的阅读经历会随之被启动,进而和当下的阅读形成互动,读到会心处或矛盾处,你大脑里的思想市场会进行重新交易,形成新的认识。这就是“思维的乐趣”,也是阅读的乐趣。
如果阅读过程中没有这种“乐趣”,阅读自然也就缺乏动力了。所以说,大量阅读是生成这种“乐趣”的土壤,只有我们的阅读系统足够强大,大脑里形成的阅读场域才能足够丰富。而我们的视野、认知也会随之不断拓宽,你所认识的世界,其实就在你的阅读边界和思考边界中慢慢形成。
分享。虽然说读书是私人行为,但与好友分享却是阅读中很重要的因素。在我们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后,如果不能分享,这种乐趣是短暂的,而分享的过程会让乐趣蔓延,并且在分享过程中又会得到对方的回应,形成新的思考。这是我在读书会上养成的良好习惯,每个人都要分享自己的读书所得,尽管每个人的见识不同,但分享的同时,会让一本书变厚,变得生动而丰富。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捕捉到自己的收获,而这些收获的集合,会形成更大的收获。
所以,在我们的读书生活中,如果能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不管是读书会也好,或其他形式的聚会、分享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基于阅读的社交,会是我们读书生活中最贴心的关照,让我们对阅读更爱一分,更享受这种形式带来的心灵安慰。
写作。当然,分享的同时就会形成文本,在此基础上,自己就可以把这些文本重新整理、修订成文,也就成了写作。写作的输出是阅读闭环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会沉淀成一篇篇文章,让阅读和你自己形成深度链接,而不是读完就完了。
而这些读书笔记或书评,可以通过媒体或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与更多读者分享。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很可贵的品质,也就是我们最困惑的地方,“读书有什么用?”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读书之用”吗?当然,阅读闭环中的思考、分享也都是“读书之用”的体现。
最后,通过常年并持续的阅读,我们会形成自己的选书能力、阅读能力、读书方法和写作能力。最终会形成一份自己的书单,这份书单不用太长,也许50本就够了,甚至可以说一本就够了。在我们晚年的时候,就读这些书,享受人生至高的阅读境界。但这份“人生之书”的书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也不是别人能给予你的,而是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找、自己去完善和优化。
(文来自《贵阳日报》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语
编审:肖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