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在清镇市红枫湖畔芦荻哨村的贵州智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联农业公司”)葡萄基地内,一排排葡萄藤架整齐排列,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一片丰收的景象。
“今年,基地葡萄丰收,产量在30万斤左右,产值近600万元。每天,基地都会将葡萄运往上海等城市进行销售。”该葡萄基地技术负责人王龙邦说。
芦荻哨村坐落于红枫湖南面,距清镇市区18公里。这里气候适宜,日照充足,生长的葡萄果粒饱满。
为盘活土地资源,2017年,清镇市引进智联农业公司,在芦荻哨村发展起生态农业。通过流转450余亩土地,采取大棚种植方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芦荻哨村种植了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等4种品质优良的精品葡萄,深受市场欢迎。
“受水质、气候、温度、土壤等因素影响,这里种出来的葡萄口感更好。同时,通过设施农业、科学种植,更能保障葡萄品质。”王龙邦说。
葡萄很容易受雨水的影响发生裂果、糖度低等情况,还极易导致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流行暴发,对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对此,基地建大棚,减少天气影响,提高产量;测土壤,精准施肥浇水;调研市场,精心选品……一系列措施下来,葡萄品质大为提升。
葡萄迎来丰收,村民笑开了颜。“葡萄基地发展好了,我们才能更好。”看到几百亩的葡萄丰收,村民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喜悦。
“今年的土地流转费用8000多元,务工工资从以前的3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现在公司还给我买了社保,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生活更有保障了。”芦荻哨村村民王中平说。
如今在红枫湖镇,葡萄产业早已不是单纯的种植业,而是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势。
“采摘、过秤、打包……”9月6日,到芦荻哨村葡萄基地体验休闲采摘乐趣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这两天休假,就带着老人孩子过来玩,没想到味道口感比在超市买的还好,价格也更实惠。我在群里发了照片,亲戚朋友看到后,都让我给他们买一些带回去。”家住白云区的市民徐钟霞说。
“从7月底以来,贵阳周边的居民都会慕名来基地购买葡萄,零售额平均每天在1万元以上,本地外地商户也会来收购,根本就不愁卖,现在剩下的葡萄不到一万斤了。”王龙邦说。
看到芦荻哨村发展精品葡萄,周边的大冲、右二、右七等村寨,纷纷凭借红枫湖“大水缸”的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发展起乡村旅游、高端民宿或生态农业等,将各自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开启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以芦荻哨村种植葡萄为样板,如今,清镇市红枫湖镇全镇种植水晶葡萄8000余亩、精品阳光玫瑰1300余亩,带动全镇2300余名农户从事葡萄种植,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275万公斤以上,销售额6120万元以上。
融合发展,潜力无限。依托区位旅游资源优势,民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红枫湖镇现有民宿有23家,带动就业400余人。
截至8月底,红枫湖镇今年共吸引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6.7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葡萄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品牌市场化,在做好鲜食葡萄销售的同时,考虑将单一的葡萄‘串起’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红枫湖镇副镇长张垚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庭静 实习记者 董买玉
编辑:程晨
统筹:李华莹
编审: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