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点赞贵阳

《科技日报》关注贵阳高新区: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结地

研究山区桥梁建设新技术、创建数实融合新典范、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贡献……作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近年来,贵阳高新区锚定“高新”定位,率先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培育全链条,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结地,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贵阳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企业孜孜不倦的培育。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始终是全区培育的重点。”贵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陆秀峰表示,目前,贵阳高新区已组织辖区130家企业申报了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硬核实力彰显高新底色

贵州“地无三尺平”,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一座座大桥在这里连高山、越峡谷、跨江河。而在这“万桥飞架”的背后,是硬核科技铺就的贵州新坦途。

这些硬核科技中不乏贵阳高新区企业的影子。

例如,入选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即展示了贵阳高新区辖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

针对山区复杂环境,贵阳高新区辖区企业参与研发了一系列技术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被成功应用于贵州平塘特大桥、四川长江二桥等多座桥梁建设中,在缩短建设工期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建造成本,综合经济效益达31.5亿元。

近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受理名单公示。贵阳高新区辖区企业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代表贵州企业参与作为国家质量领域最高荣誉的中国质量奖的奖项角逐。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航空、航天、舰船、新能源等领域,成为美国GE、英国RR、美国普惠、法国赛峰、美国霍尼韦尔、德国MTU等全球六大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在亚太区的核心供应商。

能够跻身世界一流航空零部件供应商,与企业的硬核实力密不可分。

“我们公司研发的一项关键技术,广泛用于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机匣生产。”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朝辉说,通过该技术,材料的利用率从3%—10%上升到了25%—30%,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贵阳高新区杰出人才代表、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表示,企业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不断的技术创新。“未来我们将依托大数据、大模型数字化发展思路,摒弃传统落后的制造生产方式,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创新建设一条高端装备用环锻件柔性智能生产线,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全阶段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贵阳高新区各个部门十分关心企业发展,在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一直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指导。”贵阳高新区企业世纪恒通董事、总经理杨兴荣说。

正是得益于贵阳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世纪恒通完成了从创业到上市的华丽蜕变,在创业板首日上市市值达到45.78亿元,成为贵州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贵阳高新区的精心培育。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狠抓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机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孵化培育、招才引智等领域形成合力,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培育及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纵向与横向联动机制,整合政策、项目、人才等要素,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由此,一大批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相继孵化了贵州第一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和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贵阳高新区成为贵州的创新和人才高地,也与区域科技支出的高比重息息相关。2022年,贵阳高新区规模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突破5%,远高于全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和贵州高新技术制造业投入强度;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达76.4%,是贵阳市总体水平的2.8倍。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5家,占贵阳市的26.6%、贵州省的17.6%。其中,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及创业板、科创板上市,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顾野灵 记者 何星辉

编辑:汪东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