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贵阳网 > 黔中书

梅花奖得主冯冠博:此心安住 黔中梅香

刚过去的5月,是花香四溢的季节。

5月21日才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贵州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原班表演人员,又于5月31日以此剧在沪参加了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参评演出。

图片

《阳明悟道》剧照 ,冯冠博领衔主演。

这是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冠博领衔主演《阳明悟道》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在全国的首场亮相。精湛的高水平出演,再次在上海各界观众中赢得盛誉。 

“用京剧表达贵州故事,这是贵州文化的一次成功输出。”作为贵州戏曲界第三位梅花奖得主,冯冠博面向全国观众自豪地为贵州文化代言。

“此心安处是吾乡”,冯冠博作为引进人才定居贵阳工作生活17年,常年活跃在贵州京剧表演舞台上,早已把贵州贵阳当做了家。

回味46岁迎来“摘梅”的高光时刻,他特别感恩自己年届而立之年时选择扎根贵州贵阳的京剧舞台。

图片

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冯冠博(左)与侯丹梅合影。

选择贵阳,这里有浓浓的人情味

 冯冠博出生于被誉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省开封市的一个京剧票友之家,从小浸润于浓厚京剧文化氛围中。他13岁赴中国戏曲学院正式学习京剧表演,2005年参加“第五届CCTV青年京剧演员大赛”并获得大赛荧屏奖。

参赛期间,29岁的他以老生参演京剧《击鼓骂曹》中的精彩表演,给担任此次大赛评委的贵州京剧名家侯丹梅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侯丹梅邀请,冯冠博在大赛后赴贵阳参与排演京剧《巾帼红玉》,为日后结缘贵州京剧埋下了伏笔。

贵州京剧院院长,著名关(肃霜)派传人、1992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丹梅,至今仍清晰记得冯冠博17年前作为高级人才被引入贵阳的全过程。  

2006年,侯丹梅担任贵阳京剧团(贵州京剧院改制前身)团长,求才若渴的她,因排演京剧《布依女人》再次邀请冯冠博来到贵州。此次赴筑,冯冠博被贵阳诚心引才的优惠政策和育才环境吸引而决定留下。

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院团领导亲切关怀下,冯冠博在贵阳入职后不仅享受了特殊人才住房待遇,也顺利获评国家二级演员。

图片

林青霞观看《阳明悟道》后与冯冠博合影,称赞其“有灵气”。

赴筑之前,国内也有名气大的京剧院团对冯冠博抛出了橄榄枝,但他最终因为两次应邀到赴筑时所感受到的“浓浓的人情味”而决定扎根贵阳。

他难忘自己初来乍到时,因水土不服连续9天输液也退不了高烧,剧团负责人侯丹梅每天守在病床前用冰块帮他物理降温,专门给他安排营养餐,让他深受感动,在贵阳“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冯冠博的记忆里,作为京剧界名家的侯丹梅院长,为人热情爽朗、真诚宽厚,毫无名人架子,对青年人才十分爱惜。她会为每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细心准备生活用品,帮助他们找房子、买家具,逢年过节安排团聚包饺子,在单位食堂为北方地区来的演员增加面食的供应量,减轻他们的思乡之苦。

冯冠博的父母最初并不放心儿子到离家1500多公里的贵阳工作,专程来贵阳探看了儿子排练的剧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之后,他们才放心地返回河南。

17年时光飞逝,如今,冯冠博不仅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收获颇丰,也在贵阳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来的时候提着个行李箱,现在整个家都在这里了。”冯冠博说,如今自己家有小儿初长成,妻子也在贵阳工作,贵阳已经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家了。

图片

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后与同学合影,右一为冯冠博。

黔中舞台 大有可为

冯冠博捧得梅花表演奖,这是贵州京剧时隔31年“梅”开二度。

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辞如此评价冯冠博:“允文允武,融合传统京剧表演艺术和话剧体验式讲述方式,充分发挥京剧老生的声腔艺术特色,以多种板式唱腔表现人物在情与理、知与行中的思考变化,以吊毛、抢背、甩发、蹉步等技术动作表现人物情感涌动,成功塑造出鲜活丰满的先哲形象。”

新编京剧《阳明悟道》讲述了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在梅花奖终评舞台上以当代视角诠释和弘扬阳明精神,不仅将贵州文化隆重推介给全国戏曲爱好者,更展示了贵州京剧院人才队伍的高水准。

接受记者采访时,冯冠博说得最多的获奖感受就是“感谢”。他说:“贵州贵阳为我提供了专心追求艺术的表演舞台。”

图片

《阳明悟道》剧照

29岁,是冯冠博京剧表演生涯的分水岭。

此前,冯冠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踏入社会已有8年,在全国戏曲事业发展低谷期,他经历过“要生存还是要追求艺术”的思想迷茫,曾为谋生转行从事其他职业,但从小就喜欢京剧的他并未真正放弃过京剧表演梦想。

2005年获得“第五届CCTV青年京剧演员大赛”荧屏奖后,国内同时有几家京剧院团向冯冠博抛出橄榄枝。看重“人情味”的他,最终选择了当时名气并不大的贵阳市京剧团。  

时间证明,他选择了一片潜力巨大的生长土壤。

在贵阳发展的17年间,冯冠博亲历了贵阳市持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省、市政府提出了“出人、出戏、出效益”的要求,推动贵州京剧院成为国内高水准、年轻化的专业京剧表演团体之一的全过程。

图片

在后台化妆的冯冠博

改制后的贵州京剧院每年演出场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专业京剧院团前列,大量的演出任务,让冯冠博不断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若干次与京剧名家同台演出,也让他在变得更加优秀的道路上前行。

17年来,他先后参与主演了《布依女人》《打金砖》《鱼玄机》《黔人李端棻》《王阳明龙场悟道》《锦绣女儿》等多部大戏,先后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贵州省首届戏剧类大赛一等奖、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文艺奖等多项荣誉;曾获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贵州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并担任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贵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贵州京剧院领军人物之一。

图片

《阳明悟道》剧照

“有幸演绎圣人,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阳明悟道》 中塑造的王阳明先生艺术形象,很好地展现了主演冯冠博文武双全、技艺精湛的京剧表演艺术水准。选择《阳明悟道》参评梅花奖,就是源于该剧唱、念、做、表、武十分全面,能够整体展现冯冠博30多年来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取得的成就。

无论在广州“摘梅”,还是赴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参评演出,主演此剧的冯冠博在每场表演中都会“圈粉”无数。

著名影星林青霞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观看《阳明悟道》之后评价:该剧刻画的阳明先生形象“极为深刻,深入人心,有灵气、有书卷气、有仙气!”

冯冠博在接受专访时直言:遇上一台好剧,有幸演绎圣人,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贵州京剧院创排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是贵阳市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艺术成果,由国家一级编剧陈泽恺担任编剧,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钟海担任总导演,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担任艺术总监。

为打造艺术精品冲击更高平台,主创团队曾数次前往修文龙场阳明先生悟道处实地采风学习,感悟圣人心境。

不少观众表示,这部哲理戏新编的唱词轻松易懂,讲述哲学思想深入浅出,舞美策划及音乐也十分精彩,让人不知不觉在赏析京剧中就受到思想启迪。

《阳明悟道》自2022年6月10日首演以来,每场演出都会在细节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冯冠博也得到许多新的思想收获。

 导演钟海曾多年研究王阳明心学,首次导演《阳明悟道》,他住在贵阳用三个月时间细细打磨该剧。在“摘梅”表演之前,侯丹梅院长也从专业的角度对冯冠博在此剧中的细节表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阳明悟道》中一些构思精妙、令人震撼的表演场景,都是导演和演员反复进行思想碰撞的呈现。冯冠博说,为演绎好王阳明“顿悟”的关键一刻,自己和导演无数次切磋,在排练场、在家里,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的准确表达不断琢磨,常常进入“疯癫”状态,直至自己在表演中找到全身直竖汗毛的震撼感。

“演这台戏不仅累身,也很累心,每场戏都需要源自内心的强大力量来支撑。”冯冠博说:“演员应该先被圣人的思想所震撼,再通过真情实感的表演向观众去传递这种震撼。演员知行合一,才能以本真出演与观众产生共鸣。”

图片

《阳明悟道》剧照

 心外无物  此心安住 

领衔主演《阳明悟道》,对于冯冠博的艺术人生,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不仅因此走上领取梅花奖的舞台,更在用心演绎圣人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阳明思想对于自己的精神滋养。

今年5月18日晚,广州友谊剧院梅花奖终评舞台上,当冯冠博完成在《阳明悟道》中的最后一个亮相,台下掌声雷鸣,喝彩不绝,他谢幕后一转身,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

此时,终评结果还没有出来,46岁的他却已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对自己,对自己热爱的京剧舞台有了一个交代。

台下的观众不知道的是,一周前,正当《阳明悟道》表演剧组进入紧张的最后排练阶段,冯冠博的嗓子却突然失声。大赛即将来临,如何克服眼前的焦虑?

冯冠博想起了自己扮演王阳明时的念白——“纵有圣人致此,更有何道?”,想起了阳明先生所说“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于是放下思想负担,一边治疗嗓子,一边继续和剧组做好演出前的其他各项准备。

16号,冯冠博的嗓音恢复如初。

18号,他走上梅花奖终评舞台,入戏后很快进入松弛自在的最佳表演状态。此时,他的心中,早已卸下重任在肩的参赛压力,全力以赴只为演绎好圣人王阳明,再次享受舞台表演带给演员本人的那份愉悦自在……

图片

《阳明悟道》演出人员合影

 黔中戏台 更待新梅开

站在梅花奖颁奖台上时,冯冠博的获奖感言是:“我愿与广大戏剧工作者携手并肩,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相结合,讲好贵州故事,让多彩贵州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不辜负时代赋予我的历史使命!”

走下舞台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此次夺取梅花奖,不仅是主演演员,贵州京剧院所有参演人员都憋了一股劲,都盼望着拿出完美的终评表演。所以,梅花奖的荣誉是属于大家的。贵州京剧如今“梅开二度”,这是贵州京剧院前往下个征程的新起点。

他说,贵州京剧院就像一个团结、包容的大家庭,独具“一棵菜”的“贵京精神”——每个人在其中都会尽心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像一棵白菜,从菜叶到菜心,每一层都向着一个方向包裹,非常齐心。

“贵州京剧院近年来引入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希望已经摘得的这两朵‘梅花’,能进一步激发大家再次摘梅的愿望。贵州京剧院曾获得过很多殊荣,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懈怠过,我们还会继续向前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肖嬿  舒锐  董容雨  实习生  刘雨纯) 

编辑:舒锐

统筹:董容雨

编审:肖燕